他喜欢琢磨,从学术研究到打乒乓球、开车,凡是看到的事情,他都要思考一番。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他关注市场、经济、财富、价值,对待一个社会现象,他坚持从不同学科角度全面思考。在他看来,学科的边界是模糊的。
“在学术研究上,我是一个很好奇的人。”他兴趣多样,涉猎广泛,被学生们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治学十年,他怀着无休无止的好奇心,投身其中,不辞辛苦——他说“科学研究这个工作是最好的”。
他是王冰,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第三届华中科技大学“师表奖”治学楷模奖得主。面对记者,他感言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著作。“不是我狂妄,我想用自己的观点去改变世界。”
多学科与“无批评”
在公共管理学院,王冰是最年轻的教授。从1992年高考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到2002年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再到毕业后任教至今,他在高校里已经待了二十年,十年求学,十年治学,履历一目了然。“我的经历很简单,其实这既是幸运又是不幸,丰富的人生体验也是宝贵的财富。”
经历简单,但他的世界绝对精彩。“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喜欢琢磨的人,琢磨万事万物中的‘道’,道即规律。”他喜欢打乒乓球,并且认为乒乓球里面也有道,也有规律。在他看来,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规律,而不断琢磨就能得到无穷的乐趣。他好奇心强,爱好广泛,不仅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认真钻研,还在伦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多有涉猎。“我对自然科学也非常感兴趣,高中时学的就是理科。宇宙、太阳运行、光等自然现象,都非常有意思。”
广泛的兴趣成就了他的“博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博士生樊梅评价他说:“我一直以为,可以用‘学贯中西’四个字来形容他广博的学识。我们同学们私底下都把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在王冰看来,学科的边界是很模糊的。“划一条线说这边是经济学,那边是社会学,其实是不合理的。而不同学科的学者其实存在很多偏见,对其他学科存在误解,甚至歧视。”在多年的思考中,他逐渐形成了从不同学科角度看待同一社会现象的习惯,努力寻找深层的答案。“对于社会现象,如果仅仅从某个单一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考,就很难得到真正的答案,而只有从多学科的角度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基于此,他在学术研究上坚持“无批评”的原则,对任何社会现象首先不去批评,因为批评就意味着带有主观判断。“无批评并非不批评,无批评的原则就是首先要回答它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说它不对。只有找到了原因才可以批评,并且这时候批评才能批评到点子上。”王教授解释说,“我们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穷根究底,就是对话和磋商。比如对自然现象我们是不能批评的,我们不能批评光跑这么快,不能批评雨为什么下这么大,我们只能解释为什么。对社会现象应该也一样,先不去批评表层的现象,而是要找到真正的原因。”
“三五年不出成果也没什么”
为什么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却感觉不幸福、不快乐?这是王冰从2006年就开始思考的问题。而这一敏锐的反思也使他成为国内较早研究“幸福学”的学者之一,推动了幸福指数、幸福城市等概念的普及。
在他看来,财富是幸福的来源之一,但不是唯一,并且财富建立在人们对它的认知的基础上。“比如五百年前人们没发现石油的用处,相反认为它是很肮脏、很没用的东西。现在还有很多‘没用’的事物,例如,自然环境、野生物种,戏曲、文化以及人们的某种生活方式,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它们是否可能变成财富?那时候会不会已经被人破坏、丢弃了?”
除了幸福,王冰还关注市场的奥秘,“现在我国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是一个很好的体制,但其实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市场的功能和影响还是存在很多分歧,我多学科的研究就是从市场开始的。”从市场延伸到幸福,从幸福延伸到价值。价值的问题也进入王冰的研究视野。“我觉得价值对于公共管理、对于经济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现在我们对于它的重视和挖掘还不够。现在的发展主要是经济发展,而非全面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未必必然带来社会发展。我想提出一个概念,基于人类价值的社会发展,这种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围绕着这几个概念,现年38岁的王冰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谈及在学术研究上的心得,他说:“第一就是要感兴趣,凭兴趣去做比凭考核去做效果要好。”他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与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虫洞》,其中一句话他深以为然,“如果你真正地思考这些问题的话,你就会觉得金钱、权势是非常不值一提的。”对他而言,“科学研究这个工作是最好的,我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小孩以后也做科学研究。我不期望他去当政治家、企业家,还是希望他去当科学家,作为科学家去探究这个世界,探讨世界的规律。”
除了兴趣,第二就是不要太着急。他直言现在的社会确实是一个竞争很激烈、压力很大的社会,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讲,压力也是自己给自己的,社会竞争与社会压力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即使三五年不出成果,我觉得也没什么。我们应该探讨问题、思考问题,就像自然科学家一样寻找自然的奥秘,纯粹出于一种好奇,而不是出于功利。”
“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公民教育”
公共管理的基本价值是公共精神,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公民意识,在王冰看来:“公民教育太重要了,中国社会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这个。可以说这几十年教育搞得不好,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公民教育。我认为大学就应该教学生怎么做人,爱因斯坦也这么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只懂技术的技术狗,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大学就是培养真正的人,真正的人就是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
在自己的课堂上,王冰尤其重视这一点。他将公民教育、公共精神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把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公共管理现象和问题,例如遵守交通规则、保持食堂卫生、诚信等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有很多人说我是‘没有立场的人’。”因为在他的课堂上,没有预设的立场,只有争鸣,他鼓励学生反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他喜欢跟大家讨论问题,在他的沙龙中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探讨。“人性是有弱点的,比如面子、感性等因素东西都会干扰理性,但是科学精神可以保证你向着真善美,在已知的各种方法中保证正确。所以如果说我有立场的话,只有一个立场,那就是科学的立场。我是相信科学的。”
公民意识与科学素养密切相关,而现在人们对这一点还重视得不够。“我看到一个调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真正有科学素养的人只有3.27%。所以,中国人容易被各种光环迷惑。在王冰看来,科学精神就是要把各种各样的光环打掉,这些光环可能是偶像、明星,也可能是专家、权威、学术明星,“科学精神就是要打破一切权威,我们只相信科学,相信理性,相信实验,相信证据,相信讨论,同时我们还要保持谨慎。”
对于学生,王冰希望他们能够做到好奇和踏实。“好奇就要思考,凡事问个为什么;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件事情,精益求精,把一件事情做精致、完美,不要为别人、为社会所动,自己把事情做好,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乔布斯。”
王冰,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与政策、伦理学与经济学、幸福经济学、公共事业规制、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等。2003年获国家留学基金支持,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留学一年。2010年获欧盟伊拉斯莫项目支持,赴冰岛大学合作研究2个月。2011年当选湖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当选湖北日报《理论》年度人物(经济类)。2009年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近5年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2篇,他引20余次。在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1年获中纪委两型社会建设与反腐倡廉论坛一等奖,湖北省监察学会中华廉洁文化理论与实践交流会一等奖、湖北省纪委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9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聘为“湖北省行政机关能力建设指导专家”。2012年被湖北省纪委聘为“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