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外国留学生毕业经验交流座谈会”在我院二楼会议室举行。参加座谈活动的有公管学院党总支书记何流清,教师代表王国华教授、马连杰教授,毛羽副教授、王冰副教授和刘启君副教授,3名分别来自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即将毕业归国的硕士留学生丹马拉、桑玛、巴里以及其他一些在读的硕士留学生等20余人。
会议由王冰副教授主持。他说当和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坐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回到英国留学时的感觉,特别是那种深深的不同文化交融的气息。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坐在这里是为了庆祝两名来自埃塞俄比亚和一名来自几内亚的留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他们的硕士阶段的学习。虽然此刻在北京出差的徐晓林院长不能出席本次座谈会,但他对此次交流会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本着贯彻院领导对留学生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的指导思想,举办这次交流座谈会的目的既是为了促进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为了促进留学生和学院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因此意义重大。王老师还鼓励大家分享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经历,提出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发言的是桑玛,他对中国和埃塞俄比亚之间长达30多年的友好关系表示感谢,正是因为两国的教育合作他才能够有机会在中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今天对他来说也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意味着他硕士阶段学习的结束。在华中大公管学院学习的这段日子里,他遇到了很多中国朋友,都把他当作兄弟一样来对待,这使得他非常感动。短短的两年时间已经让他这个高高的小伙子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学校老师同学们对他体贴的照顾和关怀,更因为他在2008年时身染重病,是中国医生挽救了他的生命,他的身体里现在乃至永远都流淌着中国人的鲜血,他说这一生忘不了大家对他的帮助,忘不了中国。此外,中国的美食和文化也深深吸引了他,他表示在中国的时光是非常快乐的。最后,他特别向他的导师毛羽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接下来发言的是Demala,他首先回忆起第一次看见公管大楼时的情形。看到如此漂亮壮观的新大楼时,他感到非常高兴,想着如果能在这栋大楼里上课该是多么幸运。随后,通过和毛羽、马连杰老师的交流,他确信了自己选择在公管学院学习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后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更证实了他选择的正确性。学校提供的生活上的便利和老师们无私的帮助使得他感觉不到自己是个留学生。同时他表示对学院的教学非常满意,认为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是“授人予鱼”而是“授人予渔”,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学到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此外,学院热心慷慨的老师们还多次邀请他一起用餐,这使得他非常感动,这些老师就好像是他远在中国的埃塞俄比亚亲戚,他在公管学院有种回到家的感觉。
巴里也同样向中国政府,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及学院里的众多老师表示感谢,正是因为他们无私的帮助,使得他有幸在华中科技大学这所美丽的中国著名大学中完成他的学业。学院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不仅使他学到了知识,更构建了他对未来的信心。他说他对学院和老师的感激难以言表。学院的老师在生活上、在学习上都对他非常照顾,不仅态度友好而且非常耐心。指导老师给他指点的学习方向让他受益匪浅,对未来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工作也充满信心和干劲。
何流清书记听完这三位留学硕士生的感言,也对他们的顺利毕业表示祝贺。他引用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来表达此刻送友人的心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希望这三位即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为他们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祝愿他们自己事业发达,家庭和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以后他们能经常回来看看,公管学院永远是他们的家,公管学院的大门永远为他们开放。最后,他还和在座的老师们商讨,希望留学生中能够成立一个类似留学生学生会的组织,了解留学生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定期组织活动以增进我院教师、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接下来的发言中,留学生们踊跃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对课时的安排、对学制的疑问以及建立留学生论坛等等问题,毛羽老师给大家做了必要的解释并表示会尽一切努力去解决相关问题。期间,大家还针对老师在研究生阶段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学们认为,希望老师不要对它们管得太松,应适当进行必要的检查,同时老师也只是起到“领进门”的作用,大家还是要自己努力学习,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怎么样去“利用”老师。王国华、马连杰老师也向留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及自己在外国留学时的经验,希望他们能经常和母校联系,并且还要多多练习中文。Demala讲了一段关于王国华老师的趣事使得现场笑声一片。
会后,副院长谭术魁教授在参加完学校的工作会议后也赶回来和留学生一起共进晚餐,大家兴致高昂,气氛融洽。借助本次交流座谈会和会餐,公管学院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的友情又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