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ENGLISH
  • 研究机构
  • 学生
  • 教职工
  • 考生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组织结构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教育团队
    • 行政管理系
    • 城市管理系
    • 土地管理系
    • 博士后
    • 行政人员
    • 诚聘英才
  • 招生教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公共管理硕士(MPA)
    • 咨询培训
  • 学术研究
    • 研究机构
    • 学术要闻
    • 学术动态
    • 科研通知
    • 研究项目
    • 重要研究成果
    • 讲座信息
  • 对外交流
    • 外事新闻
    • 外事通知
    • 交流项目
    • 申请指南
  • 党群行政
    • 党政要闻
    • 党政通知
    • 学院工会
    • 工作流程
    • 学院简报
    • 媒体看学院
    • 学院文件
    • 师生权益反映渠道
  • 风晓学工
    • 组织架构
    • 学工要闻
    • 工作制度
    • 学生组织
    • 学子风采
    • 风晓通知
    • 公示平台
  •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项目申报
    • 资料下载
  • 廿年院庆
    • 二十周年
    • 院友之家

党群行政

  • 党政要闻
  • 党政通知
  • 学院工会
    • 工会要闻
    • 教工动态
    • 通知公告
  • 工作流程
    • 教学事务
    • 行政事务
    • 学工事务
  • 学院简报
  • 媒体看学院
  • 学院文件
  • 师生权益反映渠道

学院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行政 > 学院简报 > 正文

【第148期】“公共管理学院应成为我校人文社科的排头兵”

作者: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公共管理学院  时间:2010-04-14 08:36:00  点击:次

编者按:4月6日,校长李培根院士亲赴公共管理学院调研,重点听取了学院申报新一轮“985工程”项目准备情况的汇报。十年来,公共管理学院筚路蓝缕,迅速崛起为我国同类学科之一流学科,李校长对此深表赞赏。对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目标要求及其举措,李校长明确表示支持,并指出对公共管理学院的建设要予以重点关注,希望公共管理学院戒骄戒躁,科学发展,扎实苦干,成为学校人文社科的排头兵,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作出较大的贡献。

“公共管理学院应成为我校人文社科的排头兵”

——李培根校长听取公共管理学院“985工程”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

4月6日上午,校长李培根院士冒着蒙蒙细雨,亲赴公共管理学院正在建设中的电子决策剧场实验室进行调研,并听取了徐晓林院长题为《彰显中国特色,迈向世界顶尖》的“985工程”工作汇报。公共管理学院班子成员、各系主任、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徐晓林从愿景、学科建设、重点建设的五个方向、迈向世界顶尖的思路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汇报。公管学院的愿景是: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是非传统安全研究。重点建设的五个方向为:网络舆情与社会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新能源与环境安全,金融工程与国家安全,跨流域调水实时监控与应急响应。迈向世界顶尖的思路则是:依托信息技术等强势学科,充分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实现非传统安全研究科学化、工程化、技术化;充分发挥DT(Decision Theater)平台功能;创新组织运行模式,实行矩阵式组织结构。

李校长在听取汇报后作了重要讲话,他认为:非传统安全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五个方向选得好,具有可操作性,学校应予以大力支持。他说,非常高兴看到公管学院的发展,听了以后感觉又大不一样。公管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中是佼佼者,发展得非常好,公管学院也实现了飞跃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这是以晓林同志为首的班子和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十年来,公管学院实现了五个转变:

第一,研究方法上由“软”向“硬”的转变。公共管理是属于软科学范畴,但是,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可以为公共管理提供科学方法,以硬的手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是一条好路子,这是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公共管理学科由经验向科学的转变。公共部门管理者、领导者的决策往往凭经验进行,而政府管理、公共问题又都是很大、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经验进行决策肯定是有问题的、不科学的。复杂的公共问题仅仅凭经验也是远远不够的,系统工程、模拟仿真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用途很广泛,是重要的研究工具,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进行模拟仿真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研究成果已经或正在从实验室向社会现实的转变。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要很好地去研究它、解决它,仅靠在书斋里进行研究,既提供不了好的解决方案,也解决不了社会现实问题,更产生不了重大的研究成果。你们已有不少成果为政府决策时所采纳,这条路要坚持走下去,要从书斋研究转向为政府提供咨询,要成为政府的智库,那样华中大公管学院对社会的贡献率就更大了。

第四,公管学科的社会声誉已经实现了从一般向国内一流学科的转变。在2006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学科与清华大学并列第四名;2009年又蝉联全国高校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排名第四名!我校和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一起被《中国大学评价》列为A++级,标志着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入了国内顶级本科专业行列。2006年全国高校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华中科技大学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并有足够的相关学科支撑;学校在MPA办学过程中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依托华中大学科优势,办学特色鲜明,成效显著。”2008年,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

第五,从“农民教授”向“洋教授”的转变。李校长幽默诙谐地望着穿西装配领带的徐晓林及其团队微笑着说出了第五个转变。参加会议的教授们均着西装配领带,显得“现代感”十足,这也正是李校长所说的从“农民教授”向“洋教授”的转变其实意味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李校长语重心长地说道,几大转变实在是不容易,你们做得很好,用不着提建议提希望了,我还是说四点看法吧。

一是注重交叉。非传统安全研究必将作为学校的重点学科方向。在建设中,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环境、新能源等学科的交叉,同时更要注重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非传统安全属于交叉学科的事情,你们已经与其它院系有了很好的交叉研究基础,但是,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交叉的力度要更大。公管要有极强的与工科交叉的意识,学校会积极配合,也会多做一些工作。非传统安全研究要以公管为核心,整合学校多学科院系的力量。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应该对社会有深刻研究。如某国半年来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是整个社会运行得非常好。这个现象给我以深刻的启示,公共管理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主义没社会”,基层社会靠权威是不能维持的。公共管理问题与社会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极大的相关性。

二是突出引领。公共管理学科真正上一流的话,一定要有引领作用,一定要发挥引领政府部门重大决策的作用,成为政府的智库(think-tank)。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专家、教授们就要能够坐得下、沉得住,潜心研究中国社会的公共问题。在中国社会及公共管理领域,在某一两点或某几个方面要做到能够起引领作用,而不仅仅停留在多少课题、多少科研经费等方面。如公管学院博士生钟响的《网络民主——一种暴民政治的视角》就引起国务院法制办的高度重视。中央和省市政府部门的决策经常采纳我们的研究成果,就能体现我们的引领作用。另外,也要引领学界同行的研究。你们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同行经常关注、经常被引用,那就起到了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作用。要做到这些,就要有若干教授真正沉下去做些扎实的研究。一方面你们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另一方面要踏踏实实沉下去做些东西,做出高质量的成果。

三是强调开放。晓林同志讲了对校外开放,对外校同行开放,对政府开放,对国外的大学也开放。但,在校内如何开放?社会科学多学科如何开放呢?不仅是电子决策剧场这样的大型实验室平台要开放,而且学科、基地建设过程也要开放,要让更多的院系实质性、强有力地参与到非传统安全的研究中来。特别要强调的是,非传统安全不仅仅是平台开放,而是建议过程中的开放。不仅是对校内开放,也要对校外开放。这五个方向是不是都由公管牵头?有没有更适合于其他学院能做的?比如说,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也可以作为项目的牵头单位。要做到你们牵大头、放小头,五个方向让别的院系牵一两个头也可以!要学会让别人分享,共享成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一点是追求卓越。争世界一流,创中国特色,我很赞成,我非常支持这一远大目标。目前我校的现实是,工科、医科是强势学科,理科在国内有些方向也很有特色。但这不等于说,现在不发展文科,不关心文科,你不发展,未来怎么会成为世界一流呢?恰恰相反,现在是文科发展的大好时机,希望文科有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要想短期内全面达到世界一流还有难度,但有难度不等于现在不发展,也并不排除像公共管理这样的少数学科率先进入世界顶尖行列。我希望公共管理学院争取十年内成为世界一流,真正成为人文社科的排头兵,我相信你们能做到这一点,一定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当听到公管学院拟引进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兰志勇教授时,李校长当场点头同意并表示在待遇、住房、任职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整个汇报会充满着热烈的气氛,不时响起愉快的欢声笑语。临离开公管学院会议室大门时,李校长再一次强调公共管理学院一定要成为我校人文社科的排头兵。

李校长洞察时势、高瞻远瞩的治学方略以及谈笑风生、和蔼可亲的平等意识,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opyright©2008-2017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公共管理学院 邮编:430074

联系邮箱:hujie@hust.edu.cn

院办:027-87543047 MPA:027-87556744 

=====学院研究机构=====
  • 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 国土资源与不动产研究中心
  • 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
  • 东盟研究中心
  • 电子政务研究中心
  • 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 社会组织评估研究中心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
=====常用网站链接=====
  • 中国天气网
  •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 中国政府网
  • 湖北决策咨询网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公管院校链接=====
  • SIPAatCU
  • ASU'sDecisionTheater
  • MaxwellatSYR
  • HKSatHarvard
  •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