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 2006年1月9日 作者:刘英楠
“我国高科技园区近20年探索成绩斐然,但不论是在建设的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建设的质量上,和'老大哥’美国硅谷相比都还相距很远。”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顽强日前指出,比照世界科技工业园的考核标准“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即使我国最具规模的“科学城”——中关村科技园区,也存在政策、人才、资金、环境、资源等一系列问题。
为什么科技园区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仍然暴露出这么多的突出问题?以高科技园区管理与中介组织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徐顽强对产业、人才两大高新区主要症结进行了深入剖析。
为何产业结构总是趋同?
数据显示:我国不同地区在近期利益驱动下,纷纷开发相同产业进行同种或同类产品的生产,产业或产品类似的现象十分明显。根据原国家科委制定的分类标准,高新技术产业共有11个领域,国内高新区的产业却主要集中在其中的五六个领域。这种趋同甚至表现在具体的产品上——总共53个国家级高新区,竟有26个生产微机、16个在生产电视机!
正因为分工不清、竞争水平低,所有高科技园区内的企业整体呈现规模小、竞争力差的局面。徐顽强指出,53个国家高新区1997年全年的技工贸收入总计3388亿元,仅相当日本三菱公司年销售收入的1/6。其中,收入1亿元以下的企业占98.3%,2/3的企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83%的企业员工人数小于50人,还有大量5~10名员工的微型企业。2003年,尽管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增长到20939亿元,但总共3万多家企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仍只有2360个,近2万家企业收入少于500万元。
徐顽强认为,造成目前的局面,各高科技园区提供的所谓“优惠政策”难辞其咎。众所周知,国内高科技园区吸引企业进区优惠大多局限于土地、税收等方面,这种政策下形成的企业空间聚集脆弱性十分明显,由于并不重视其园区内在创新机制的建立,驻区企业自然无法显现出强烈的植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地区政策上的差距日益缩小,当某高新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区内的一些企业就可能会再次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发生流动。正是这种流动,最终导致了各高新区在产业结构乃至形态上的趋同,以及各高新区之间在低水平上的恶性竞争。
高新技术产业从创新出世到成熟、衰退的时间较传统产业要短得多,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也十分短暂,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新企业将注意力放到“优惠政策”上,而忽视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持续创新能力的建设,导致的后果足以致命。创新产品更易达到成熟阶段,对技术水平并不很高的产品来说更是如此,而当它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利润大大降低、企业竞争迅速加剧,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只有靠降低成本;或者进行技术升级,进行差别化竞争。显然,前者走的是“成本路线”,区域环境十分重要,后者认准“创新”这一制胜法宝,基本不需进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地域转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策略,似乎还需进行“档次级”的更新。
由于高新企业本身持续创新缺乏,加上各园区整体协调工作不到位,导致了国内高科技园区产业聚群机制的缺失。园区内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大多数区内高技术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现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区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不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的专业化供应配套少,高新技术产业咨询服务相当缺乏,更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企业。除中关村等少数高新区外,大多数邻近高新区的相关大学或研究机构,都未能成为高新区创新之重要的外溢来源,“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创新机制极不完善。
为何创新人才如此难觅?
人才是高科技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同时是我国高新科技园区的一大“痛处”。虽然就人力资源总规模来看,我国各高新区人才并不少,有些人才甚至出现过剩的现象,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特别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及既懂科技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则仍然十分缺乏。徐顽强认为,这一方面来源于我国人才培养系统发展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高新区还尚未成为吸引最优秀人才的“洼地”。
徐顽强介绍,在美国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很好的地方,高新技术产业是最能吸引青年才俊的“行当”。他认为,导致国内高新区高级人才缺乏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严重的制约是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配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作为创新型的高风险行业,高新企业只有建立很好的激励机制,才能促使从业者乐于创新和承担风险。在国外尤其是硅谷,通常采用高薪以及事实证明相当成功的“期权”来吸引和激励高级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类似期权的分配制度在大多数企业都未建立,就是普通收入也要大大低于一些垄断性行业,加之目前我国人们的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够,高科技园区的生活环境往往又不到位,导致很多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的“最佳去向”仍是银行、电力等垄断性行业。
在影响人才走向的几大因素中,促进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的创新文化的缺失,可谓至关重要的一环。徐顽强认为,这种文化即是“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讲求合作、重视非正式交流”的“硅谷文化”。研究显示,所谓“硅谷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发展所相容且正相关。高度的创新意识与高新技术产业高风险的特征契合良好;各种信息的迅速收集、处理以及对各种资源的快速整合,对克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高度的不确定性大有帮助,为此必须淡化企业内的等级制度、建立灵活的就业流动机制、加强人员间的合作和非正式交流。这种文化与显然传统的中国文化不相容,要促进我国高新区的茁壮成长,必须大力发扬这种“异质文化”,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亲密合作的社团文化的快速成形。这种意识和行为上的转变,是高新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壮大国家竞争力、早日富强的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