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ENGLISH
  • 研究机构
  • 学生
  • 教职工
  • 考生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组织结构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教育团队
    • 行政管理系
    • 城市管理系
    • 土地管理系
    • 博士后
    • 行政人员
    • 诚聘英才
  • 招生教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公共管理硕士(MPA)
    • 咨询培训
  • 学术研究
    • 研究机构
    • 学术要闻
    • 学术动态
    • 科研通知
    • 研究项目
    • 重要研究成果
    • 讲座信息
  • 对外交流
    • 外事新闻
    • 外事通知
    • 交流项目
    • 申请指南
  • 党群行政
    • 党政要闻
    • 党政通知
    • 学院工会
    • 工作流程
    • 学院简报
    • 媒体看学院
    • 学院文件
    • 师生权益反映渠道
  • 风晓学工
    • 组织架构
    • 学工要闻
    • 工作制度
    • 学生组织
    • 学子风采
    • 风晓通知
    • 公示平台
  •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项目申报
    • 资料下载
  • 廿年院庆
    • 二十周年
    • 院友之家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理论学习
  • 项目申报
    • 本科教学项目申报
    • 研究生教学项目申报
  • 资料下载
    • 本科资料下载
    • 研究生资料下载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理论学习 > 正文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做好“高”“新”两篇文章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1-06 08:00:00  点击:次

作者:陈元志(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技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3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在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依靠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77家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超过1/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3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国家高新区企业R&D经费超过1万亿元。2022年,国家高新区贡献了16.8万亿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3.9%,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做好“高”和“新”的两篇文章,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新时代国家高新区的历史使命。加快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是打造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升级版的必然选择。对于国家高新区来说,产业是核心内容,高新技术是关键属性,资金和人才是关键要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多维度、多链条的合作和协同创新过程,要通过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推动国家高新区形成要素高度集聚、技术高效交易、资本充分保障、人才自由流动的开放创新生态。

  以强国使命驱动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时代赋予国家高新区的责任担当,也是国家高新区突破自我发展瓶颈的战略举措。从国家高新区的总体发展看,不少国家高新区的支柱产业仍然是传统产业,高新特征还不够显著,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布存在“二八”现象。有的地方政府更多地将高新区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载体,在对高新区的考核中重经济增长、轻科技创新,热衷于能够当年建设、当年达产、当年见效的“短平快”项目。应在国家层面引导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对属地国家高新区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避免出现中央与地方考核“两张皮”现象。

  面对全球科技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群体突破的趋势,国家高新区应把握机会窗口,结合资源禀赋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创新链的策源能力。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强化产学研用各类创新主体的跨区域跨领域协作攻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的产业创新链。一方面在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中应鼓励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高新区布局,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国家高新区落地;另一方面国家高新区也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围绕产业发展短板和科技创新痛点建设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创平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

  以市场规律引领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科技投入最大、科技成果和专利产出最高、新技术新产品产生最多的载体,在量子信息、高速铁路、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5G通信等战略性领域也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国家高新区企业的研发投入和PCT专利数接近全国企业的一半,但是其贡献的GDP不到全国的15%,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仍然面临掣肘。无论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还是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都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关键着力点。应以企业为“出题人”梳理产业技术需求清单,梳理制约所在地高新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面向全球发布技术攻关需求,吸引国内外技术供给方“揭榜挂帅”,提供解决方案。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依托重大科技任务,以市场机制为纽带,联合行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产学研力量,推动协同攻关技术瓶颈。

  以产业需求引导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人才链发挥着为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提供创新思维、专业知识、技术支持等的关键作用。针对人才供需不够匹配、产教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国家高新区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科教深入融汇、产教深度融合。根据企业成长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积极推进跨部门合作,探索建立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鼓励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所院校开展专业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定制培养,为领军企业下放人才自主评价权等举措,形成“产业给场景、企业提需求、政府给政策、院校来培养”的人才供给模式。以产业需求引领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产业界建立外部技术团队、储备优秀人才、共享实验平台提供支撑,同时,院校在研究方向、应用场景、经费支持、人才实践等方面也可以得到产业界的有力支持。应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双重聘用、阶段性任职等灵活引才用才制度,允许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一定时间内保留原有身份到企业专门从事产业技术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置专门岗位引进企业科研人才,探索将与企业合作课题和联合攻关项目等同于科研人员学术和论文贡献。

  以政策协同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一体

  资金链为创新、产业和人才链中的流动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但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追求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准则,与产业科技创新高风险、长期性、强外部性等属性特性存在难以适配的结构性矛盾。应以一体化管理的思维打破部门边界,加强各部门政策协调联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围绕资金链布局政策链,实现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良性循环。如工信部联合多部委针对金融支持产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展了“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补贴贷款保险”联动试点等工作,以财政补贴资金和硬科技属性评价为抓手,着力畅通预期引导、价值共享和政策协同三个机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财税等政策资源一体化。国家高新区应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协同中央部委做好目录管理、政策增信、上市引导、财税激励、采购验证、平台服务等工作。分类分级分层挖掘园区硬科技项目、高价值专利和创新型主体,积极开展硬科技属性试评和投融资对接工作,为更多拟上市企业获得相关部委的征询意见提供支持。鼓励园区链主型企业和链属企业参与“补贷保”联动试点,整合地方资源参与“中央财政补贴+信用贷款+保险+基金+地方配套政策”的联动机制,为创新主体及其配套企业争取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国家高新区在建设共性技术平台的过程中以产业科技创新体集群的理念为指导,鼓励共性技术平台与创投基金加强合作,允许使用财政资金的共性技术平台开展与平台核心业务相关的金融投资,增强平台自我“造血”能力。

  以“城人产”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人才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产业、城市和人口深度融合,是实现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最大限度释放动力潜力的关键。进一步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底层逻辑应从原来的“产业-人才-城市”向“城市-人才-产业”方向转变,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应注重城市功能、科创功能、产业功能在空间上的融合,围绕不同层次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去完善功能区内生态、生活与生产等各项功能,以优美的生态环境、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吸引更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高端人才吸引科技要素、产业要素、教育要素、金融要素汇聚,促进产业升级和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以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从而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与经济社会繁荣。改革、创新、开放是国家高新区的核心基因,应因地因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条件和水平的管理体制,以改革畅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打造综合环境优美的“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

  (本文系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上海策略研究(22692118100)”的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2008-2017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公共管理学院 邮编:430074

联系邮箱:hujie@hust.edu.cn

院办:027-87543047 MPA:027-87556744 

=====学院研究机构=====
  • 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 国土资源与不动产研究中心
  • 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
  • 东盟研究中心
  • 电子政务研究中心
  • 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 社会组织评估研究中心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
=====常用网站链接=====
  • 中国天气网
  •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 中国政府网
  • 湖北决策咨询网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公管院校链接=====
  • SIPAatCU
  • ASU'sDecisionTheater
  • MaxwellatSYR
  • HKSatHarvard
  •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