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ENGLISH
  • 研究机构
  • 学生
  • 教职工
  • 考生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组织结构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教育团队
    • 行政管理系
    • 城市管理系
    • 土地管理系
    • 博士后
    • 行政人员
    • 诚聘英才
  • 招生教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公共管理硕士(MPA)
    • 咨询培训
  • 学术研究
    • 研究机构
    • 学术要闻
    • 学术动态
    • 科研通知
    • 研究项目
    • 重要研究成果
    • 讲座信息
  • 对外交流
    • 外事新闻
    • 外事通知
    • 交流项目
    • 申请指南
  • 党群行政
    • 党政要闻
    • 党政通知
    • 学院工会
    • 工作流程
    • 学院简报
    • 媒体看学院
    • 学院文件
    • 师生权益反映渠道
  • 风晓学工
    • 组织架构
    • 学工要闻
    • 工作制度
    • 学生组织
    • 学子风采
    • 风晓通知
    • 公示平台
  •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项目申报
    • 资料下载
  • 廿年院庆
    • 二十周年
    • 院友之家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理论学习
  • 项目申报
    • 本科教学项目申报
    • 研究生教学项目申报
  • 资料下载
    • 本科资料下载
    • 研究生资料下载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理论学习 > 正文

加速释放数字化潜能,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1-13 08:00:00  点击:次

作者:华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于晓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博导、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人工智能、先进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以及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范围加速由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数字经济通过关键三要素——数据、算力和平台,深刻改变着企业生产方式、大众生活方式、产业组织逻辑和社会治理方式,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5G网络建设,云网协同发展,“东数西算”工程,数字安全屏障等数字技术为我国数字经济构造了坚实的技术底座;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跨界融合深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在现代服务、先进制造、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数字产业、数字健康、智慧城市等新赛道布局下,我国数字经济呈现产、政、学、研多主体多层次协同参与的新特征。

  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深化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缩小数字鸿沟,在互联网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交流合作,为推动全球以数字化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普惠共享贡献中国智慧。

  数字经济规模增速显著,数实融合逐渐深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依托我国经济体量大、市场主体众多、网民数量世界第一,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相对完整等比较优势,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速加快。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到50.2万亿元,总量稳居全球第二,在互联网应用、网民数量、人工智能发展等多方面领跑全球。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渗透从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逐渐扩展到农业、能源、建筑、通信、商贸和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数实融合牵引“智改数改”,推动数字产业集群系统工程建设发展,形成更高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以及标准化、开放共享、安全稳定的数字供应链。目前,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线上消费市场和产业数字化基础规模,数字化呈现“三二一”产业逆向渗透、蓬勃发展的趋势。到2025年,数字经济将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左右。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高质量数据的积累,我国数实融合正迈向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新发展阶段。一方面,数字产业化的根基作用和动力源泉特征明显,在新基建等前瞻性部署的成功实施下,算力、算法、数据、平台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关键核心的“卡脖子”难题不断被攻破。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背景下数实融合的主战场地位日渐显现,企业在数字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日渐突出。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国有企业起到标杆引领作用,积极构建数字企业或产业生态,探索数字经济应用新场景,通过价值网络、价值生态共建、共创、共享,提升自身竞争力。中小企业参与数实融合积极活跃,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创新为驱动力,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发展重要战略组成部分,通过数字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效率,重塑企业价值链,推进商业模式、决策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以新型智慧城市、掌上办公、云展览、未来工厂、互联网医院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新赛道体现数字化全面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数字化公共服务创新不断,为数字经济提质增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如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健康良性发展,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引擎,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更好的满足,是当下需要回应的重要命题。为此,我国对外积极参与和推动数字经济全球治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则,加快构建开放、兼容、安全、高效的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对内加强顶层设计,面对数字经济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特点,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创新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适时出台数字经济相关政策,重视法律和制度建设,持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近十余年来出台的数字经济相关政策超300项,为鼓励并规范新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引导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并重,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推动数字经济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新型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呈现出法治化、精细化和自律化的新特征。

  数字技术赋能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快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高效化、便捷化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缩小数字鸿沟,在互联网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数字与政务融合在城市治理、风险防控、环境治理等方面的价值逐步显现。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使政府能更好的实现海量高价值政务数据的管理、挖掘和利用,快而准的感知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同时,数字技术还通过在线业务办理、跨部门协同等简化公共服务流程,降低公共服务的交互成本,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让公共服务更精准地扎根于群众。

  科技创新成果持续突破,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提供持久驱动力

  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夯实数字经济未来的基石,国家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重点发展领域的规划,重视产学研协同,在制定一批惠企创新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行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的同时,也积极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企业协同,瞄准数字经济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校是培养数字人才的重要阵地,针对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创新速度快,对人才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需求大的特点,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以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新路径,促进各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产学研协同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数据要素市场规模持续扩展,体系根基逐渐稳固,为释放数字经济潜能提供新引擎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力,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AIGC(生成式AI)大模型的出现更突出了高质量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在“数据二十条”的顶层指导框架下,2023年3月,国家数据局成立,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同时地方数据要素相关政策密集发布,我国数据要素体系根基逐渐稳固,数据要素产业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交易市场推进,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前瞻性部署,我国将迎来围绕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数字要素需求强势增长,促进数据要素的深度加工利用,实现数字化资产的价值倍增。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也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指出,“信息革命时代潮流浩荡前行,网络空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共赴乌镇峰会“十年之约”,中国将以数字经济发展新成果开拓全球新机遇,不断释放数字红利,开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新图景,为全球携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应对现实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责编:王晓秋 ]


Copyright©2008-2017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公共管理学院 邮编:430074

联系邮箱:hujie@hust.edu.cn

院办:027-87543047 MPA:027-87556744 

=====学院研究机构=====
  • 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 国土资源与不动产研究中心
  • 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
  • 东盟研究中心
  • 电子政务研究中心
  • 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 社会组织评估研究中心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
=====常用网站链接=====
  • 中国天气网
  •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 中国政府网
  • 湖北决策咨询网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公管院校链接=====
  • SIPAatCU
  • ASU'sDecisionTheater
  • MaxwellatSYR
  • HKSatHarvard
  •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