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ENGLISH
  • 研究机构
  • 学生
  • 教职工
  • 考生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组织结构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教育团队
    • 行政管理系
    • 城市管理系
    • 土地管理系
    • 博士后
    • 行政人员
    • 诚聘英才
  • 招生教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公共管理硕士(MPA)
    • 咨询培训
  • 学术研究
    • 研究机构
    • 学术要闻
    • 学术动态
    • 科研通知
    • 研究项目
    • 重要研究成果
    • 讲座信息
  • 对外交流
    • 外事新闻
    • 外事通知
    • 交流项目
    • 申请指南
  • 党群行政
    • 党政要闻
    • 党政通知
    • 学院工会
    • 工作流程
    • 学院简报
    • 媒体看学院
    • 学院文件
    • 师生权益反映渠道
  • 风晓学工
    • 组织架构
    • 学工要闻
    • 工作制度
    • 学生组织
    • 学子风采
    • 风晓通知
    • 公示平台
  •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项目申报
    • 资料下载
  • 廿年院庆
    • 二十周年
    • 院友之家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理论学习
  • 项目申报
    • 本科教学项目申报
    • 研究生教学项目申报
  • 资料下载
    • 本科资料下载
    • 研究生资料下载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理论学习 > 正文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  来源:光明网  时间:2024-01-01 08:00:00  点击:次

作者:田启波(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深圳大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提供全球生态公共产品,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引领作用,展现出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我们“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让同样面临实现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双重任务的国家看到了希望,为发展中国家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和借鉴。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全面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有机整体,诸要素均具有特定的职能作用,同时又离不开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其中,生态文化体系是引导,生态经济体系是基础,目标责任体系是关键,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安全体系是底线。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新格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 等人类面对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重大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其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如何在反对全球化声音甚嚣尘上、民粹主义纷纷抬头、“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方面是要维护共同利益,夯实保障全球生态安全的坚实基础。维护好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良性运行,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非排他性特征,要求人们抛开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来思考环境问题,共迎全球生态挑战,这必须且只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组织载体来化解危机。

  另一方面,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念支撑。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一共同价值是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没有“共同价值”的引导,人类各个行为体就不可能普遍地相互认同并在这一基础上按着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原则相互协调,共同解决所面临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问题。依托全人类共同价值,进一步确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在的价值观,积极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构建全球生态治理新秩序

  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全球生态协同治理,建立起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生态治理新秩序。

  一是改革全球生态治理制度,保障发展中国家全球生态治理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二是建设国际法治,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必须用最严格的法治和制度来治理全球生态环境,达成一系列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

  三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生态正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联合国1992年发布并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原则维护了全球生态主义。发达国家应多作表率履行其历史责任,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的能力。

  共谋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美丽中国建设成效卓著,也为化解全球生态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为美丽世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风险挑战,加强协同治理,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

[ 责编:郑芳芳 ]


Copyright©2008-2017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公共管理学院 邮编:430074

联系邮箱:hujie@hust.edu.cn

院办:027-87543047 MPA:027-87556744 

=====学院研究机构=====
  • 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 国土资源与不动产研究中心
  • 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
  • 东盟研究中心
  • 电子政务研究中心
  • 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 社会组织评估研究中心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
=====常用网站链接=====
  • 中国天气网
  •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 中国政府网
  • 湖北决策咨询网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公管院校链接=====
  • SIPAatCU
  • ASU'sDecisionTheater
  • MaxwellatSYR
  • HKSatHarvard
  •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