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奕)2020年8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双聘博士生导师何艳玲教授应邀为全院师生送来一场题为“基于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的学科想象力”的线上学术讲座。谭术魁副院长主持了本次讲座,学院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教师100余人参与了讲座。
何教授的讲座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对治理的理解,对城市性质的理解,对全球和中国城市格局的分析以及公共管理学科视野下的城市治理。在何教授看来,理解城市治理需要基于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背景,治理是回应和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或一种机制、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而在公共管理学和公共行政中,治理通常被赋予另一种含义,即对公共问题的回应和解决是以政府及行政过程为轴心,涉及其他过程,有时还需考虑多元主体。理解城市治理,必须关注具有城市性的公共问题,而城市性则与城市的性质息息相关。
在谈及对城市性质的理解时,何教授从集聚、空间、土地、资本和驱逐等八个不同的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城市性是城市治理的关键,城市性或者是城市治理问题的特质,或者是城市治理问题的形成机制。
在分析全球城市格局和中国城市格局时,何教授指出,在全球城市格局中不难发现一些现象:城市极化现象越发严重,产业集群仍是影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大都市集聚效应更明显,品质、文化成为城市竞争要素。何教授还从竞争机制、竞争工具和城市设计等多重视角重点分析了中国城市格局。从国家治理来看,中国大城市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深化市场下对精细治理的回应,是高速全球化下对协同治理的回应,也是新一轮国家竞争下对中国特色治理的回应。
何教授最后谈到,公共管理学科视野下的城市治理是特定地方层次的治理,是基于空间的公共问题。学科视野下的城市治理强调关注高敏感性的重大公共问题,是观察权力当局的合适的切口,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在何教授看来,研究城市治理还是一种情怀,更让人感同身受并与实践共鸣。何教授表示希望建构一种结构主义的中国城市治理研究,并分享了关于城市治理的现阶段的聚焦和已有研究。在自由问答环节,何教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带来一场精彩深刻的知识盛宴。讲座活动最后,张毅副院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谭术魁副院长对何教授的讲座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何艳玲,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双聘博士生导师。长期聚焦城市与地方治理、行政改革与公共行政理论研究,著有《公共行政学史》等论作。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治理经验及政府理论提升”首席专家和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