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至12日,美国公共行政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PA)第80届年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ASPA是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团体,本次年会的主题是“A call for action:advancing public service”(“行动呼吁:促进公共服务”),华盛顿特区前市长Anthony A. Williams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美国前副总统Joseph Robinette Biden, Jr.出席闭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本次会议共有五大版块,议题包括:公共财政、基础设施、社会公平、公共服务和全球治理,共吸引来自全球的一千多名公共管理专家、学者和政要参会,我院青年教师唐娜博士和博士生李诗隽同学受邀参会并作论文宣讲。
唐娜老师的演讲主题是The Role of Policy Entrepreneur in Local Policy Innovation:Study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an Authoritarian Country。李诗隽同学的报告主题是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Wildlife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f “Retaining the Smile of the Yangtze River” Project。
此外,由中国公共行政分会(SCPA)与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CPAR)共同评选的年度最佳论文由我院青年教师唐娜及其合作者获得,他们的论文是Na Tang, Zi Ding, Yanni Xu: Corruption and Anti-Corruption Research in China: A Critical Review of Chinese Top Journal Publications (1989–2017),http://dx.doi.org/10.22140/cpar.v9i2.167。CPAR是美国公共行政学会(ASPA)中国公共行政分会(SCPA)的官方学术期刊,今年的最佳论文奖是由期刊编委会代表及特邀评审专家在2018年CPAR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中严格评选而来,获奖者在Section on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会议上被授予Marc Holzer Best Article Award。
CPAR主编Marc Holzer为唐娜老师颁奖
Marc Holzer Best Article Award
唐娜与其合作者通过综述1989-2017年205篇来自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的文献,描绘了一幅非西方情境下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的中国图景。基于腐败如何对公共管理产生负面影响,以及改进公共管理如何减轻腐败等内容的分析,他们发现中国的腐败、反腐败研究正逐渐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但实证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研究显示,中国反腐败的机制和工具已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运动式反腐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的制度化反腐,并伴随21世纪以来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逐步过渡到新媒体反腐。现阶段中国学术界对于反腐倡廉效果的评价还很缺乏,围绕此类问题开展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他们提出,今后关于中国腐败、反腐败问题的研究可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
第一,腐败现象的形成机制。
第二,建立新的国家机构对我国反腐败效果的影响。比如:国家监察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立。
第三,政治因素(如:各级领导人的政治意愿)与中国反腐败工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