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两进战略”(即所有中青年教师五年内进政府大门,进国外知名大学之门),把国际化办学思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个思路第一是基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现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单位,哪一个个人能够置身于全球化之外;第二是基于公共管理学院的办学目标“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公共管理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国际大视野和全球意识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采取开放的办学形式,走国际化办学之路;第三,公共管理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滞后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教学体制到教学内容都亟须向国外特别是向英、美、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借鉴;第四,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并不是单方面的引入,这里既有输入,又有输出问题。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人民,加深外国对中国的了解,树立中国的形象。公共管理学院三年多来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就是在这样的共识下,将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相互促进,从而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我院现有王国华、马连杰、黄强、毛羽、王冰等老师已经学成回国,周进、孙春霞老师即将学成归国,另外还有9位老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即将于近期出国留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老师全部都是党员,经过党组织多年的培养,对国家、对学校都有一份浓厚的感情,在学成之后,国外有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向这些老师发出继续工作的要求,并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但他们还是毅然回到自己的国家,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投身于我国方兴未艾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来。
马连杰博士2002年——2003年作为富布赖特基金项目学者赴美国雪城大学深造,主攻电子政务,短短一年在国外发表3篇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在他回国之前,他的导师提供了丰厚的待遇,邀请他继续在美国工作,但他还是响应学校的召唤,及时回国工作。
王国华博士2001-2002年获得以色列Kort Post-doc Program的资助,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深造,随后翻译了其导师的著作,在光明日报等国家权威报纸上发表文章若干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黄强博士1996-1997年在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获英国文化协定证书,随后又在加拿大花旗金融集团和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从事研究和业务工作,在货币金融政策、金融制度比较和政府危机管理等领域做出了显著的成果。
毛羽博士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行政学、伦理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王冰博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于2003-2004年在剑桥大学经济政治学院从事公共事业规制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电力事业的定价和规制做出了深入的研究。
周进博士2004-2005年获得以色列Kort Post-doc Program的资助,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深造,从事高等教育财政方面的研究,她所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对我国解决贫困学生失学问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孙春霞博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于2004-200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从事城市管理方面的研究。
这些“海归”党员教师现在均是学院的教学和科研骨干,给学院师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扩展了师生的视野,使大家认识到天外还有天,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只有自己国家才是“世界文明”、“优秀制度”摇篮的片面认识,而能客观地认识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激起师生科学地认识中国、富强中国的热忱。无论是在教研室里,还是在课堂上,甚至教师的家里,学生宿舍里,公共管理学院总是洋溢着一种国际学术交流的氛围,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开放的学术世界之中。教师的论文里,学生的作业里,总能看到“走出去,请进来”带来的学科前沿信息,研究方法与教育理念。
“海归”党员教师,已成为公管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