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第一届MPA教学研讨会发言摘要
2003年4月30日下午,我校在公共管理学院会议室召开了第一届MPA教学研讨会,旨在切实提高MPA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参加研讨会的校领导有:副校长冯向东教授、王乘教授,校长助理欧阳康教授,研究生院余津宜处长、李华生副处长,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徐晓林教授、副院长刘建平博士,部分MPA任课教师及2002级和2003级MPA学员代表。刘建平副院长主持了研讨会。现将学校领导和部分MPA任课教师的发言摘要如下:
冯向东副校长说,公共管理学科是新兴学科,公共管理学院自成立以来,发展很快,势头良好,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教学方面开了几次研讨会,认认真真抓教学,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说是抓到点子上去了。这种请任课教师和MPA学员一同参加的教学研讨会,形式非常好。作为发展很快的一门新兴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很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带有探索性。所以,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首先,要明确MPA学员最希望得到什么?几年后回头看看,究竟提高了多少?这就需要正确对待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要强调学理论,不仅仅是操作方面的课程。如果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进行学习,那么我们只需要把书单一开,还需要学员到学校来学什么?教育学家劳尔曾经说过,教育的内容就是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所以,方法论非常重要。一个人能力的提高,最终是方法论的提高。这对学员是终身受益的东西。在MPA的教学大纲上,怎样将方法论的特色体现出来?还有MPA学员学习上的方法论,教师教学上的方法论,课程设置上的方法论等,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MPA的学习应有新模式,要体现在职人员的特点、成年人的特点、公务员的特点,所以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很重要。
其次,怎样在公共管理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公共管理的主干、王牌是什么?政策分析可不可以成为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都代替不了的公共管理特色?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在学科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和看家本领。培养政府管理的专门人才,就要在政府管理上下功夫,要形成别的院系不能替代的学科创新。
再次,怎样坚持批判性?大学应当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要有独立的批判能力,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做现行政策的注脚。所以,学科要保持独立性和学术自由,这对于公共管理来说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一定要重视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根本,学科建设提高了,教学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否则,即使能想出一些办法,但都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最后,冯向东副校长明确表示,学校会大力支持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会大力支持MPA教学工作的。学校整体教学条件改善了,有180多间多媒体教室,应满足MPA教学的需要。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要求,应有MPA专用教室、案例研讨室等。可以在西十二教学楼教室挂上MPA专用教室、案例研讨室的牌子,优先安排MPA的教学。
王乘副校长指出,这次研讨会说明公管学院对教学工作非常重视。MPA是培养政府公务员的专业,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为官之道,往往从艺术的层面对作官进行总结和研究,如强调人格魅力、为官手段等。但是,MPA是一个舶来品,更应当重视其中的科学成分,找出一些科学规律传授给学员。这对我们的教师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MPA强调应用,但对教师而言,要求他们具有相当高的科研水平,这才能够搞好教学。否则,只能是空谈。公管学院从成立开始,从校外引入了许多高水平的博士和博士后,这才有了现在的局面。但今后如果要更上一层楼,还必须切实搞好科研。
教材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妨直接引进原版教材,去掉以前政治色彩过强的内容,保留那些操作性、实践性的内容,采用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这样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大规模引进国外教材,老师要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国际化办学的一个重要举措。学校会大力支持此项工作,研究生院在引进国外教材方面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公管学院成立时就说到这个问题,现在要抓紧落实,一定要有专人负责落实。
教学方式和课堂大小等问题,也要因课程而异。讲授性的课并不要求小课堂,讨论性的课才有这样的要求。所以,需要对课程特点进行研究,采取合适的方式来进行。另外,不妨借鉴我校MBA和清华大学的教学方式,邀请一些校外名人前来讲课,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尽管这暂时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一定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MPA也是一门偏文科的专业。文科的教学方法在我国走入了一个误区,从小学到博士都是老师灌输式的教育。应当学习外国的做法,加大课外作业的数量,加大学习的压力,让学员在压力下自主学习、自觉学习。
希望把公共管理学院办成名校之名院,要有这个目标和愿望,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奋斗。
欧阳康:我承担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这门课。首先,需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定位。它是MPA的核心课程,也是第一门课程,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但如果仅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讲授,很难得到学员的认同;其次,对学员进行定位。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观察问题的视角。在第一次课堂上,我要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据此我可以了解他们在思考什么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这种做法也是我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学生的素质很高,他们的问题反映了整个社会正在思考的问题。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教师爷,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员。在讲授中,我努力要学员了解几个关系。一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二是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挑战的关系。历史的教训是我们前进的基础;三是世界的视野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另外,我还不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集中授课是不是长久之计?二是这门课程今后怎么办?三是MPA的这种教学模式能否在其他类型的研究生教学中进行推广。
梁木生:现在在座的MPA学员是第一届和第二届学员,学院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发展空间的大小,同大家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希望同学们能和我们一起,正视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真话,讲实话,提高学院的教学研究水平。
就我所上的《政治学》而言,部分学员对此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政治就是意识形态,这非常不利于我们的教学和大家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了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强调逻辑推理,连续发问,找到问题的切入点,然后再令人信服地进行论证。学员并不是反感政治学理论的,反感的是理论不能解释现实问题,反对空洞无物的说教;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分析,让大家相信真理;三是拓展学员认识的视角。MPA学员都有4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但理论视角不够宽阔。部分MPA学员以为政治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政治理论却无法合理地解释现实存在的问题。所以,我努力对他们进行现代政治文明的启蒙,还原政治学的本来面目,向他们介绍不同学派的观点,其中包括大量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观点,扩展他们的理论视野。每次向MPA新学员讲授这门课程时,头两节课我并不讲授课程知识,而是用来介绍整个课程体系和篇章安排,以图给学员一个完整清晰的结构框架。
MPA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讲究学习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学员的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和大学阶段,也可能因为他们的工作繁忙,空余的学习时间有限,所以他们总是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一个正确而唯一的答案。这对文科而言恐怕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文科问题的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教师充其量只能给出他们自己的观点,谁也不能代替学员们自己的思考。
每一个教师的授课都有其系统性,MPA学员如果能够主动地了解教师的思路,即使因为教师本身的水平有限,不能令学员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至少也可以降低他们对教师的反感。MPA学员千万不能因为教师的问题而对某门课程丧失兴趣,而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训练自己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本领,平时还要注意收集报刊杂志和其他各种资料,在听取老师授课的同时,自己对社会问题做出独特的回答,这恐怕才是研究生“研究”的真正含义之所在。
陈海春:在给学员讲授《领导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认同教师?一是认识学员的特定性,琢磨MPA学员。从身份上看,他们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4年以上工作经历,本科以上学历。大多数是科级左右的行政级别,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是我们国家党政领导干部的起点。他们大多数都想以MPA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参加MPA学习就是一个明证,“将自己的野心暴露在阳光之下”;二是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一个理论功底,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但是,这个理论功底和知识体系要符合社会和官场的实际,他们要了解为官有哪些套路。所以,如果讲得过于理论化、太虚了,他们就难以接受和认同;三是教师要发挥一种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的优势就是读书比学员多,自己也有丰富的经历和经验。以我自己为例,尽管当官当得不好,但很善于观察当得好的人,将自己的失败和别人的成功结合在一起,也可以给学员提供丰富的授课内容。
毛 羽:我讲授的是《公共伦理学》。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也很虚,不是很好讲。所以,我也将教学看作是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完全依靠自己的准备,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切入点。由于授课的目的是让他们在伦理方面有所提升,所以最终我决定从责任角度入手来进行讲授。现在看来这个切入点是合适的。前几日温家宝总理参加东盟关于SARS的会议,谈到坦诚、信任、负责、自信等,都是伦理责任问题。所以,伦理责任其实也是为官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符合MPA的教学要求。
课程结束后,从学员完成作业的情况看,我并不是很满意。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是一个学科,但不是科学,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它。它要求学员主动地、深入地进行学习,这种主动性是谁也不能代替学员自己的。
王国华:去年我刚刚从国外回来,就接受了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个月后就开始上课。当时我邀请了我的导师来我校给MPA学员讲授《公共财政》的专题,为期一个月。随后我就接着往下讲,我发现这种模式还是比较好的。
在教学中,我认为首先要了解学员的特点。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背景和基础各不一样,这增加了我们教学的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总结了四点体会:一是理论上正本清源。理论上的欠缺,使我们缺乏一个进行对话的公共平台。这就使得学员们仍然停留在经验和感性认识的水平上,无法从一个更深的层次认识问题;二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我的这门课程同另一门课程《公共经济学》比较接近。那么,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呢?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市场和政府关系,公平和效率;三是教学互动,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每次讲课之前,我都要准备若干个案例供学员讨论。学员非常欢迎这种方式,争论非常激烈。同时,我从学员那里也学到很多实践方面的知识,对我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四是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次上课,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认真备课。这种态度也感染了学员。所以下课后,总有学员不愿离开,和我继续讨论。主要不足之处就是案例的准备、积累不够,这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刘 玉:我上的课程是《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尽管备课非常认真,但由于学生的起点高、要求高,所以压力仍然很大,感到有点力不从心。MPA学员在这一门课程上的表现差异很大,有的连开机都不会,有的却是单位的系统管理员。所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难题。最终的选择还是就低不就高,这样可以满足大多数学员的要求。有些学员可能觉得收获不大,但尽量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这样可能会对以后的学员有所帮助。
许晓东:《决策理论与方法》是一门选修性的课程,内容很新,也很多,并且涉及到很多定量的教学内容,如果全部讲授需要60多个课时,所以只能有所选择。这门课程的主要体系和内容在给研究生班上课时已经基本确定,并且得到学员的认可。对于定量的内容,由于学员基础有限,所以微积分、运筹学的有关内容都只有省略,尽量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哪些是比较成功的决策,哪些是失败的决策,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这种方式得到学员的好评。由于学员的背景比较特殊,他们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前来上课,但课后工作又比较繁忙,每门课的教师都给出了十几本参考书,所以,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教学模式上看,研究生教育应当采取小班教学,这样才能起到研究、讨论的作用。但现在MPA的教学动辄100多人,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和讨论。所以,这种模式是否应当改进?
周 进:我讲的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本土化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西方现有理论因为政治体制、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很难直接引入到我国。所以,在讲授的时候,我往往是将问题提出来,但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这个答案需要学员和我们共同去努力寻找。
刘建平:我校MPA教育始于去年,今年是第二次招生,目前共有学员300人。在过去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学校领导和所有任课教师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得到了绝大多数MPA学员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案例教学、理论和实际如何联系等。今年是学校教学质量年,学校和学院的工作重心就是抓好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同时,全国24所MPA试点院校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自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这对我院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我院必须结合学校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总结经验,正视问题。
在讲授《公共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一是围绕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进行讲授,努力给学员提供一个公共管理的视角和工具;二是在备课时以问题为导向;三是进行角色转化,老师有时应该当学生,学生的实践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四是面向学生需求。MPA学员主要对实际问题感兴趣,平时工作时间很忙,没有时间深入考虑一些问题,进行预习和复习。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以下几点:一是在职学习,没有时间读书,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不够,许多问题得不到讨论和解答;三是案例讨论不够,仅仅举几个例子是不够的。所以要大力搞好网络建设,正在考虑建立一个个人网站,将有关讲义上网,这样可以方便学员学习。
徐晓林:公共管理是属于实用性的学科,必须有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老师必须做到这一点,因为老师不可能去“当官”,去体会,去实践。目前我们的案例,还不是案例,而是事例。老师讲到某个问题,举例说明而已,解决了他提出的某个问题就行了。这不能算案例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始于医学,医学案例的对象是人,它的特点是不能对人进行可控制性的实验,这与工科不同。公共管理的案例对象同样是人,与医学相似,但与医学相比,更难进行可控制性的实验。公共管理的案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难重复,很难有一模一样的案例,只能有个性、独特性的案例,很难有普适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案例。任何案例不可能做到“包医百病”,以为掌握了它,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这是做不到的。
但是,公共管理又是治国安邦的学科,它的功能是经世致用,要有用、能用、会用。据此,我们老师要研究已发生过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重大问题,探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运行机理,有何结果,造成什么重大影响等,这样的问题已成为可控制性的实验。像SARS这样的案例,正在发生发展过程之中,就很难成为可控制性的研究案例,但很有现实意义。
案例分析法及编写案例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一要真实性,真实是最基本的事实,不能随意杜撰、编写、想当然,随意想出一个故事,那是害人的。二要全面性,全面就要讲究事实的来龙去脉、发展线索、人物、故事情节、资料数据和事件结果。三要通用性,通用是指公共管理的各门课程均可使用,均可从中受益,得到启发,能从多个学科去分析。如果仅仅是一门课程可用的案例,只能是事例、例子,不能算案例。能说明一个乃至多个问题,从中看出决策和执行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最好能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或者发现一些新的理论,提出某种理论或假说,发人深思。
案例的这些特点,又决定了我们中国的MPA教学不可能直接引进美国的公共管理案例,只能是中国式的案例。美国哈佛大学MPA的1400个案例,我们只能参考学习,不能应用到中国的MPA教育上来。这就需要学校筹集资金,建立案例库,使之成为我校的特色。从“985”工程、“211”工程中分配一点资金,我院自己筹集一点,到社会上找一点赞助,在我校建成一个MPA的案例库和信息交流中心,那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悠久事业。
学校图书馆原来准备要建一个公共管理资料中心、公共管理阅览室和公共管理电子资料中心。希望学校能在“985”工程中落实此事。
MPA学员代表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由于学员的本科专业差异很大,有些公共管理的基础性课程都没有学过。所以,建议学院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和论文写作、案例研究的课程;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MPA的培养目标就提出,它是一种应用性的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所以,在教学中应做到与日常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一些;三是教学条件的问题。建立学校提供MPA专用教室和案例讨论室。另外,还有的学员提出教材建设,采用原版教材。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各种信息全面上网。对学员进行固定分组,这样可以加强课前课后的沟通和交流。
200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