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0月18日,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苏州大学举行。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办于1989年,历经20多年的发展,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本届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承办,交通银行协办,以“挑战创新路 共圆中国梦”为主题,全国近2000所高校向“挑战杯”官方网站报送了近两万件作品。经过省级比赛、全国复审,最终454所内地高校、14所港澳地区高校的6000余名师生代表1194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最终评出一等奖作品104件。
我院吴淼、童文胜两位老师指导的作品《物质性融入与社会性漂泊:老漂族城镇化困境——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与思考》获得一等奖,为我校在本届“挑战杯”决赛中捧得“优胜杯”立下汗马功劳。
《物质性融入与社会性漂泊:老漂族城镇化困境——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与思考》是我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土离乡到大城市,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对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与此同时,农村青壮年走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却是老弱病残,留守老人、留守少妇、留守儿童等问题接踵而至。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为了照顾老人,也为照顾自己的妻儿,同时也为自己能安心务工,于是就把老婆、孩子、老人接来所在工作的城市,让小孩有所教、让老人有所孝。然而现实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令人眼花缭乱的霓红灯,并没有给从穷乡僻壤进城的农村老人带来欢乐,他们感觉不到幸福指数的提高,他们脱离了原来的社交网络,在城市又不能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在家庭地位、以及代际关怀上都逐渐走向边缘。与过去和乡土之间的“根脉断裂”,造成老人们不适应城市,生活变得烦恼、内心孤独、人际关系脆弱,但又只能将忧伤埋在心底,成了城市的“老漂族”。
我院关注城镇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教师敏感地发现了这一社会问题,意识到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农村、农业现代化,农村人口的大部分将非农化、城市化,没有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繁荣富强和谐的中国梦就是梦想。而农民进入城市,农村老小幼弱进入城市,让他们融入城市,在物质生活上,在精神生活上与现代化同步,这是摆在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这是教育的基本宗旨。我院师生有贴近社会,贴近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优良传统,在学院的重视和支持下,一个由吴淼、童文胜担任指导老师,全部由公共管理学院27名本科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队,利用节假日及课余闲暇,深入到武汉市的各个街道社区工地了解进城“老漂族”在城市新环境下的生活状况和和精神状态,历经20个月,最后形成了有十几个版本,5万(原始材料10余万字)余字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把进城“老漂族”的城市生活困境凝炼成五个字,叫“社会性断裂”。这种农村老人(其实何止农村老人)的“物质性融入与社会性漂泊”是城市现代化“三农”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但这个“不可避免”必须在城镇现代化的进程中解决。如何解决有赖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投入,我们在给进城农民老人(不仅是老人)以物质上的关怀之外,还要给农民老人们精神上的慰藉,为他们造就适宜他们安享晚年的精神家园。“老漂族”这个名词凸显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尴尬,如果我们不能让“老漂族”有城市就是他们的“家”的幸福之感,我们的城市现代化就是畸形的,甚至是失败的。让农村老人进城以后像原住城市老人一样,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这是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物质性融入与社会性漂泊:老漂族城镇化困境——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与思考》所概括的“社会性断裂”不仅对城市制订改善农村老人在城市的生活状况的政策措施有不可抵估的价值,而且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文明建设有普遍意义!“社会性断裂”何止存在于“老漂族”呢!我们的教育也要放眼社会,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才能避免“社会性断裂”!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质性融入与社会性漂泊:老漂族城镇化困境——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与思考》调查报告又具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