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学给我带来了什么?这恐怕是每个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必须而且应该回答的问题,其回答当然是各有千秋。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度三好学生标兵、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0601班陈岑同学以《华中科技大学给我带来了什么》为题,谈了她的切身感悟(系作者个人原创,原载其人人网博客:http://blog.renren.com/blog/231232943/454396928)。
华中科技大学给阵岑同学带来了什么呢?第一,华中大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学生有权“争取自己所爱”;第二,华中大有广阔的学生社团活动空间,在这个充分自由的空间里塑造了她的思想和理念;第三,华中大“扎实”、“平淡”,正是这种“扎实”、“平淡”培养了她的“持久耐力”;第四,华中大“大气”、“宽容”,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精神,……,总之,华中大改变了她,华中大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轨迹,几十年后,将会有更深的感悟。
陈岑同学用将近四年的时光给华中科大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即将赴美国深造,我们祝愿她沿着在华中大锻造的人生轨迹,创造自己的辉煌!
华中科技大学给我带来了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0601班 陈 岑
我最近在思考一些活跃在中国社会上的公共知识分子的生平和他们的心路历程。发现无论是社会评论还是他们的自评都会对他们自己的大学本科四年或是过去的学校生活有所涉及和强调。我一直认为,大学本科,也就是18岁至23岁这几年是一个青年人成长最快,价值观逐渐定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一个很值得严肃思考的问题。最近正值收获研究生录取的阶段,大学四年本科生活即将结束,现在写这篇文章应该是时候吧。
所谓的大学给我带来什么?作为一个漂泊到异乡求学的学生,这个坐落在武汉新区的大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将深刻地影响我一生的生活轨迹。因为我不只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读书,而是我的一段生命换成另一段生命。
首先,我肯定华中科技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现在高校整体情况来看,华中大实属一流。前不久回母校和高三的学弟们交流,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竟是为什么要考一所好大学。我当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这是一个很大很抽象的问题,它应该从什么样的大学是一个好大学开始说起。我个人认为,一个被称为好大学的大学,首先要给予每个学生自己以充分发展的空间,不歧视,不排斥,不限制。学公共管理的学生可能会质疑,这样的一个大学的成本得多高啊,因为公共物品的异质性提供会大大增加它的成本。可是我在这儿所说的不仅仅是一所大学从它的硬件设施和教学安排、制度安排上来说的不歧视,不排斥,不限制,同时也是从一所大学必须具有的精神来说的,而华中大就具有这种传承已久、让人屏气感叹的精神境界。就拿我所在的公共管理学院来说,学院从课程设置和老师研究内容上来看,范围还是偏小,教学内容与时代进步趋势有一些脱节,但学院却以丰富多彩的讲座形式和选修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有权争取自己所爱,我对与NGO和公民社会问题研究和实践的偏爱既扩展了自己发展的空间,又与学院的教学内容有机联系。
我得益于华中大开阔的学生社团空间。从大一至今,我一共参加了近10个学生组织或活动,在其中所消耗的时间大概占用了我所有醒着时间的四分之一。虽然这与学习时间——二分之一相比差得不少,但是这两者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同样大的。我现在支配我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都是通过这些活动塑造而成的。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和成功与学校宽松的学生社团管理和思想是分不开的。我现在还清晰感觉到在2008年四川地震之后我和队员们赶赴四川凉山进行社会实践的余悸。当时还对学校企图阻止我们的这次活动感到愤愤不平。但是又想,换到别的学校,可能还拿不到学校办公室的社会实践推荐信。华中大拥有大量的兴趣爱好社团,只要学生有意向加入,都是能找到归宿感的。我也承认相比较北京和上海的一些高校而言,在参与社会活动层面的机会和空间来说,华中科技大学是较少的,这是学校今后应该积极突破和加强的地方。
在华中大的近四年还让我清晰感受到了“扎实”这个词对于人生的重要涵义。前两天看了香港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影片中对百姓的那种平淡的,但是极具生命涵义的生活刻画得恰到好处,这让我回想起前三年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华中大学生的生活80%以上都是比较“平淡”的,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学生,每天自习、上课,偶尔去网吧,天气好了打打球,我们的校园中很少发生像南开那样的学生“翻车”事件,虽然偶尔也会爆出个“某某门”来,但是也都纯属自我娱乐消遣项目,与其它校园中的“公众”事件相比,没有社会轰动影响力。然而不能否认,华中大“平淡”中也有“新奇”,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塑造了学生不浮夸,不浮躁的生活态度。然而,正是这种“扎实”,培养了我对于一些艰难的持久事件的持续努力,比方说GRE,比方说保持GPA。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个“平淡持久”的过程,并且有一种不让这种“平淡”结束的感觉。去年一个好朋友要考研,问我怎么减压,我竟然说出了一句自己都觉得很惊讶的话:要享受那个过程。我不清楚这个想法是华中大的三年赋予我的还是从中、高考那会儿就已经扎根在我的精神世界里,但是我知道,这三年大大加强了我对这个观念的肯定和实践。
我理解在大学生这个年纪段,浮躁和急功近利是很容易产生的心理,也经常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且极端物质化的思想。但是,这些在华中大似乎很少出现。也正是这种“平淡”,让我发现了华中大学生们易“忍”的性格趋向。我知道这种性格特点在理工科学生身上出现是很正常的,但是像华工学生这样能“忍”还是比较少见的。最近发现东校区食堂在中午吃饭的有一些近邻学校的学生。据说在杭州某高校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该校学生最后是以给学校管理层加压而“驱赶”走那些外来生的方式结束这种现象,理由是“他们夺走了我们的教学资源”。这样的事情却未在我们的校园中出现,尽管有一些抱怨和不满。很难评价这样的“忍”是好还是坏,但是我敢肯定地说它已经影响了我三年之久,而且我也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位“忍”者。然而,我想强调的是,面对很多社会问题,我们可以忍,但是在容忍之外,不能从心里接受它,或是默认它,应从一定的角度剖析它和改变它。我承认对于杭州某高校的这种行为确实是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但是从长远看,这个学校和它的学生只能被别人骂称“小气鬼”或是“精巴”(杭州话,意思是斤斤计较)。华中大不“精巴”,这是不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学校的“大度”与“宽容”呢?
在北京实习的那半年感觉离学校很远,但其实也是在被贴以标签的形式被北京的高校学生看成是从武汉来的一个“小清华”的文科生。我经常和北京和天津一些高校的文科生交流,确实感受到他们和华中大的文科生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大家应该可以想象,用几个叫抽象的词去概括,可以总结为华中大的文科生比较“老实”,而他们比较“油条”。其实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比较老实的小孩,但是我敢肯定,在华中大的这些日子里,我似乎更加如此了,导致每次回母校老师们都说毕业生里就只我没有变。他们所谓的这种“没有变”很大程度上是从外表来看的。其实我和大部分华工大女生的穿着相仿,不化妆,牛仔裤,运动鞋,马尾辫或是简单短发。这种装扮在我了解的一些杭州高校里是会被看成异类的。我相信,如果我当时进的不是华中大,而是其他一些学校,可能现在每天出门之前都要用半个小时化妆,小心翼翼控制自己的体重,一定穿高跟鞋,一定留披肩长卷发…….我相信这是华中大改变了我。
回到前面的问题,高中的学弟学妹问我为什么要考一所好大学,似乎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个答案。本文不是在这儿标榜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多么优秀的学校,所有的学弟学妹都应该来报考,而是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一所大学是如何影响着我的。我相信从这个校门走出去的毕业生身上都具备某一种或者多种共同的气质,和一些共同的回忆。再过三个月,即2010年8月,我将会去美国重新开始接受另一个教育机构的熏陶,我相信它也会从某个层面或是某个角度影响我,但是我在华中大的这四年的烙印已经深深刻在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里,或许在我几十年后回忆这四年,会有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