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四日,公共管理学院在我校东校区召开了有教师和学生参加的第一次本科教学研讨会。这是为落实我校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之后的一次重要会议。
公共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公共管理学院成立才一年有余,办学经验不足,如何制定一套能够激发创造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较高的质量,能够代表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况且,我国已加入WTO,高等教育面临着国外高等教育的巨大冲击,高校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公共管理学院要想立足大学之林,进而走向世界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就是公共管理学院抓住时机,召开本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意义所在。
参加此次会议的领导有:华中科大副校长冯向东教授;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余津宜同志;网络学院党委副书记袁汉桥同志;网络学院副院长许晓东同志;教务处常务副处长刘太林同志。
此次会议和以往的教学工作会议不同,就是有相关专业的学生代表参加,师生同时面对面进行交流,这使这次教学研讨会更具有现实性、客观性,讨论的结果具有可操作性。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向东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刘太林同志、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余津宜同志、网络学院副院长许晓东同志和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徐晓林教授,以及王平教授先后发表了讲话。
冯向东副校长从理论和实践上,就教与学、教学改革、学科发展方向、学科体系诸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说:公管学院既组织了老师,又组织了同学参加此次会议,这是非常好的形式。教学工作本身就涉及到教与学,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教和学两方面积极性都要调动。今天,师生能够面对面地交换意见,是非常好的做法。学校刚刚开完教学工作会议,我相信公管学院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目标,好好组织落实,也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切实推动教学工作的前进。学校将采取措施加大政策调控力度,按照教育部四号文件精神,首先加强对本科教学的重视和力量投入。第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在学校贯彻实施意见和十五规划中,也提到了大量改革的任务、目标、方案。改革的基础是保证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否则改革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当前,首要任务是保证足够的精力投入。这对我们公管学院也是重要问题。公管学院是一所新成立的学院,公共管理学科也是极具发展空间的领域,是我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面对这种现实,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学科建设要依托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这两者有着紧密联系。问题在于如何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很好结合。公共管理学院承担了大量计划外人才培养任务,这是社会服务职能,要把握好这三种职能之间的关系。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三种职能协调发展,这是公管学院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对新兴学科关键是在现实上把握方向。新兴科学科面临着如经费不足、师资不足、需求量大等具体困难。要走出这种循环,形成科研上的正马太效应。科研上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实力强的学科往往得到资助较多,很多新兴学科都面临着如何突破这一障碍的问题。从眼前出发,可能有许多现实条件需要改进,从长远出发,在学科上打基础,就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处理好现实利益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这点,南京大学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南大原来不被国家看好,但南大不要国家资助,咬紧牙关,艰苦奋斗,用了几年时间,其SCI文章数量一跃成为国家第一,最终得到了国家支持和重点资助。我想一个学校和一个学科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当自己处于弱势时,如何突破马太效应的负循环,要靠广大师生真正高瞻远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方向,艰苦奋斗。任务很艰巨,对师资、学生的吸引需要一定的投入和实力,因此必须面对社会,如何处理好学科建设、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现实这三大职能的关系,如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新兴学科面临的重要问题。
谈到教学,冯副校长指出,公管学院对教学非常认真,包括对用网络方式教育的学生都倾注了很大关心。在教学改革方面,从改革方向看,社会在不断发展,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常改常新,专业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不断需求。知识在不断发展,学科体系也在发展,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要把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迅速转化为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就是创造拔尖人才能脱颖而出的环境。我们应该创造一种环境,一种体制,让拔尖教师、学生脱颖而出,这对于新兴学科来说是一种优势,没有包袱,没有积淀,因此改革阻力会小很多。我相信,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公共管理学科的改革一定会有美好前景。
冯副校长最后就新型的网络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有一些同学代表在场,尽管学院学生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一种是用新兴的网络技术教学,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形式而在于内容。重要的是学生怎么学。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网络教育,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给会学、想学的同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是否抓住它。希望同学们不要把自己作为被动的教学改革成果享受者,而是要作为教学改革参与者,教学相长。对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有分析的意见,因为把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成为有水平的学科是我们的共同利益。
教务处刘太林副处长就研究型大学问题,结合北大、清华实际讲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刚刚开过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静下心来考虑本科教学,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实际在深层次中,大家认为科研比教学重要。大家提出两个观点:一、从思想根源上没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二、研究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有120多个,占全美3%。什么是研究型大学,我国并无这种分类,当然也就没有明确的研究型大学标准。有研究表明,在北京的重点大学,本科生教学并无明显优势,因此当前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授不教,讲师不讲”。当前普遍存在一种忽视本科教学的倾向,追求排名,心理浮躁。因此,有必要认真反思。本科生水平上不去,研究生水平必然不高,基础就很不扎实。在与其他大学交流中我们得知,目前北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人的差距(师资、学生)。清华也正在考虑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体系。王大中校长认为研究型大学应符合以下三点:一、提供学科齐全的本科教育;二、致力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三、高度重视研究活动。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是: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二、坚持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并重;三、利用学科结构综合优势建立有助于综合素质培养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机制;四、建立学习水平、教学水平兼备的教师聘任机制;五、重视师生互动和情感沟通。清华大学的五点措施是:一、以加强学科建设为依托,促进科研和教学结合;二、以课程结构调整为重点构建教学体系;三、人才引进,中青年教师培养;四、学分制;五、提高研究生博士生培养质量。这说明清华对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视。我认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是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教务处也希望与公管学院合作,探讨将华中科技大学办成研究型大学,应当建立何种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
研究生院培养处余津宜处长着重就研究生中存在的一些先天性缺陷提出了一些看法。今天研讨会的形式非常好,既有老师又有学生,可以从教和学两个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公管学院对教学工作非常重视,今天的会议也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因工作关系,和很多研究生打交道。最近发现,文科学生的文字能力不如理工科学生。一位文科生对完成他的学业没有信心,他在本科非常优秀,而他现在却无法完成作业,没有文字能力。为什么?原来他在本科时很多文章是靠抄袭来的,老师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有关教师是被蒙骗,抑或是教书不教人,甚至不教书也不教人,放任自流?这就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研究生的教学要更个性化一点,本科生教学要更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要更能发现学生中的某些不健康现象,如舞弊、抄袭。否则教学可能脱离实际。作为研究生教学主管单位,我们希望导师能够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网络学院副院长许晓东同志就网络学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以及他自己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经验讲了自己的体会。他说,我想谈谈网络教育在我国产生、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对网络教育的要求,具体到专业、收费、招生、文凭发放等各方面内容。主要谈个人对教学的体会。一个新学科的发展,学科建设要摆在第一位,尤其是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师资、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机构、人、期刊)。基本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人才培养便可以很好实施。一个学科有自己的逻辑性,课程设置有自己的规律性,包括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都有其规律性。第二个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专业方向应当在课程上有所体现。
我个人在教学方面,讲课,首先讲课程的发展历史,最后讲现状,研究方向,主要问题,中间讲知识的结构,从而形成一个框架。学生较为欢迎,教学和科研要结合起来,讲课要有研究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研究的思路,这对老师来说是启发性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培养创造性的一个很好的过程。
徐晓林教授就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的总体构想讲了一些看法。他说,此次会议主题是为落实学校本科教学会议精神,研讨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研讨教学方法,在座的各位年长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学生评价也比较高。教学是无止境的,在座大部分是年轻老师,年轻可能阅历经验欠缺,教学方法也可能少有研究,所以我们更要注重方法的研究,经验的交流。我们的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我们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方面如果学生有意见,问题基本上是出自老师。这次教学工作会议有很多政策出台,在以后将逐步认真落实。在学科建设中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这个目标,不能忽视。我们公共管理学院的目标是培养未来领导者,这个目标忽视了,我们就无法生存。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研究教学方法非常必要,刚才刘处长讲了部分老师将教学看成“匠”。我们老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思想。“教书匠”有什么不好,问题是要做有创新的教书匠,不要做循规蹈矩、不求新的教书匠。我们将用三年时间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的各种规范条例,以后我们要把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好好进行研究。另外,从爱护学生的角度讲,也要对教学方法好好研究,如果真正从师生如父子的角度出发,也应该对学生倾注爱心,多了解学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落到每个教师身上。教学活动是个体劳动,要靠每个老师落实,要引入竞争机制,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激发老师的热情也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还是爱学生,学生是学院的生命。这是就两方面的意义而言,一是学生是大学存在的条件,二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成长和社会影响。如果我们不去关心,爱护学生,那是什么大学呢?
王平教授就公共管理学院的培养目标、教学手段等发表了自己的创见。她特别指出,开课要注意先后顺序,如公共政策,应稍后一些上,有其它理论做基础就比较好,相关学科应很好安排。课时安排,应该给学生足够时间读书、自学,既要留有余地,又要使学生充实,教学过程中要有布置、有检查。要让学生了解、认识社会,并提供了解、认识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实习,让学生做相关社会问题的调查,可以一举数得,了解社会,查阅文献,增加了文字、口头表达能力,而这是作为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备的基本能力。
网络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代表发言指出,有的教师教学效果好。但网络方式缺乏互动性,考试方式考记忆偏多,较为呆板应予以改进。
公管行政001学生发言指出,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杨兰蓉老师power -point,方式很灵活,双语教学使我们受益匪浅,案例教学,加深了理解。教材选择上,感觉吃不饱,《管理学》教材中很多案例与我国国情不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过于专业化,文科生接受较为困难,老师在授课时,应当增加一些课程学习目的的内容,讲解课程实用性。
梅昌超老师发言指出,双语教学,是实现国际化办学的途径之一,让同学掌握专业英语可以学以致用,这可以保证外语四年不断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可以平衡专业和英语学习的时间,对教师本人也有所促进。具体做法上,双语教学应当两种语言交替,也可以用中文教材。英文板书,也可以用英文课本、英文板书等等。老师要广泛阅读,要用英文备课。了解教学对象,确立合适的教学形式,授课同时要收集反馈信息,最后一定要用英语命题,双语教学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学安排上也要循序渐进,课程门数要适量。
蒋硕亮老师就研究型大学与研究型授课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互动式学术交流——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四月初,美国学者史蒂文教授在东六楼为公共管理学院师生做了关于公共部门会计问题的讲座。史蒂文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并在那里取得会计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俄亥俄大学任教。史蒂文教授针对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特点,着重讲述了公共部门会计、审计的基本问题,介绍了美国政府会计标准委员会对政府部门关于非交换交易(政府支出、转移支付)和新报表模式的改进,其中涉及会计报表的实体标准、基础设施、政府预算、审计等具体内容。史蒂文教授讲完后,学生结合专业及我国实际,争相提问,史教授耐心细致的一一作答。他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语言风格引起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同学们流畅的英语及开阔的思路也引得史蒂文教授乐呵呵地频频点头。课堂里形成了一种浓厚的互动式交流气氛。为适应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方针,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公共管理学院致力于加强对外交流,每年都会定期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为学生授课或做讲座,对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外语听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受到了学院师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