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首届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我院全体教师紧紧围绕学院发展目标与发展理念,就未来5年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制订了切实可行的5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学院总的发展目标是“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在这一总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学院将充分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的综合优势,从事高水平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并力争在3年内获得土地资源管理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两个硕士点,5年内获得行政管理学博士点,8年左右获得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把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培训、咨询相并重的国内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
二、学科建设
(1)把握时代潮流,明确学科方向。
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方面,根据我校理工科背景和城市管理人才培养和研究目标的选择,按矩阵式的管理模式,拟设置以数字城市政府管理为中心的学科方向,包括:依托数字城市学科发展数字城市政府管理方向;依托系统工程学科发展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方向;依托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及管理学科发展公共政策方向;依托中国光谷基地建设发展高科技园区管理方向;依托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方向。
在政治学学科建设方面,为了保证我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认识和把握我国政治发展规律与特点所需要的深厚理论功底和开阔视野,同时使我校的政治学理论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拟设置如下学科方向:依托政治学学科发展经济政治学方向;依托地方制度研究所发展城市制度创新方向;依托国际政治学科发展地缘政治研究方向。
(2)确定学术带头人,形成学术梯队
公共管理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数字城市政府管理方向:徐晓林教授、王乘教授;数字城市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方向:许晓东博士、王平教授;公共政策方向:刘建平博士、宋子良教授;高科技园区管理方向:钟书华教授、陈海春博士;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方向:陈平博士、王国华博士、丁烈云教授。
政治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为:经济政治学方向:刘德厚教授;城市制度创新方向:梁木生副教授、黄岭峻博士。
同时,各学科方向配备8-15名教师(40岁以下教师要有博士学位)作为学术梯队,在编教师总数控制在100人以内。聘请省社科院政法所20多名研究人员作为合作教师,以省内外10多位专家和厅局级干部为基础,再聘请3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省部级领导担任兼职教授。
(3)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
公共管理学科将围绕公共管理的核心课程,2年内出版一套公共管理硕士(MPA)教材。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心理学》、《城市政府管理》、《企业化政府管理》、《公共经济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共财政》、《现代领导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信息技术及应用》、《行政案例分析》等12本。第一批5本已出版,第二批7本将于2003年8月出版。
政治学学科将围绕政治学的核心课程,3年内重点出版10本教材。包括《政治学原理》、《经济政治学》、《行政学》、《比较政治制度》、《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国社会政治分析》、《中国政治与政府》、《政治心理学》、《市政学》、《城市政治学》。
(4)继续扩大学院规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到2005年,学院学生总人数将达到4000-5000人。其中,计划内本科和远程(网络)教育的三个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在校总人数达到2000人左右;计划内、外硕士生和MPA学员总人数达到1500人左右;在还未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前,先挂靠相关学科招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生;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联合招收MPA学员,每年500人。学院还将根据政府及其它公共机构的需要,提供一流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培训和咨询服务。
三、学术研究
学院坚持科研以本体性、工程性、国际性为指导思想,着重开展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要求教师撰写论文,承担课题,努力把公共管理学院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基地和对政府决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库。未来5年学院科研目标如下:
(1)论文 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学院每年要在本学科的权威期刊上发表4-5篇论文。鼓励并大力支持教师在国外相关学术杂志尤其是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2)专著 公共管理学科在2-4年内出版数字城市与政府管理一套丛书,填补国内这一学科领域的空白。包括《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政府管理的第三次革命》、《数字城市领导学》、《数字城市政府决策支持系统》、《城市高科技园区管理》、《城市第三部门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制度创新研究》、《数字城市规划与建设》、《数字城市危机管理》等。
政治学学科在2-4年内重点出版6本专著。包括《经济政治学》、《民主的经济分析》、《政治进化论》、《集权政治论》、《政治意识形态》、《西方政治学发展史》。
(3)课题 围绕数字城市政府管理、经济政治学、政府决策支持系统、公共政策、城市制度创新、高科技园区管理、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等7个方向,争取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力争每年在这7个方向各获纵向课题1-2项,横向课题2-3项;力争在政府公共事务咨询与决策方面,有来自华中大公共管理学院的声音和影响。
(4)杂志 利用政府和学校机构改革调整时机,为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创办《公共管理》杂志,扩大我校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加快国内外学术信息的交流,最终形成一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喻家学派。
四、学术交流
学院将同政府部门及其它各类公共机保持密切联系。目前,学院拟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利物浦大学、马里兰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公共管理院系开展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合作研究、案例写作、联合培训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院每学期还聘请10多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到我校讲学。
学院还将定期举办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学习英国Warwick大学的成功经验,与各级政府、公共机构、企业界保持密切联系,逐步形成多元办学、创新突破的发展道路。促进与国内外学者、政府官员、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及工商界人士的沟通,努力推动中国公共管理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发展。2003年12月将举办全国“知识经济与城市管理”学术研讨会。
五、基地建设
公共管理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基地建设是事关学科发展的重头戏。因此,学院计划:
(1)在武汉、上海、深圳等地建立政治学与行政学、特大城市管理的实习基地;在黄石、宜昌、十堰、洪湖、恩施等地建立中小城市管理的实习基地。
(2)建立公共管理学科资料室,订阅国内外专业期刊,并补齐近10年的相关学科书籍。
(3)建设“数字城市政府管理”教育与培训实验室。
六、创办高层论坛
(1)湖北发展高层论坛。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贯彻“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吸引省内外学术精英、政府高层人士参加。针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探讨,一般每季度举办一期。力争在一年时间内把“湖北发展高层论坛”办成有重大影响和吸引力的区域性论坛。
(2)中国光谷创新论坛。以建设中国光谷为契机,吸引企业界、学术界、政府部门的人士围绕“光谷创新”、“光谷管理与战略”、“光谷精神与文化”进行探讨。力争把“中国光谷创新论坛”办成有国际影响的创新论坛。
七、学科突破点
经过多方反复论证,并综合分析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确立“数字城市政府管理”作为我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特色,着重开辟两个研究方向。
(1)数字化城市政府管理方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发达,城市管理信息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对数字城市进行科学管理是城市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优化城市整体运行的必经之路。
(2)高科技园区管理方向。目前,全国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家,但发展极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更多地表现为各高新区之间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科学管理是实现“科教兴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而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及其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大批熟悉“官、产、学、研”的具有超前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武汉·中国光谷”园区的建设,将对该方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