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
公共管理学院办公室编印2005年1月20日
建特色学科创一流学院——公共管理学院2004年学科建设总结
学科建设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强势的学科,学院就将失去发展的根基。因此,公共管理学院一直把建设“标志性学科”作为发展的目标。
现代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使公共服务透明化、民主化、人性化,政府与公众零距离。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学院充分认识到这种发展趋势,从建院伊始,就确立“数字城市政府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着重开辟两个方向:(1)依托数字城市基地发展数字城市政府管理,即数字城市政府管理方向;(2)依托中国光谷建设发展高科技园区管理方向。学院所有教学、科研、学术交流,都围绕这两个方向展开。学院学科建设在过去三年的基础上,取得了如下成绩:
一、文理结合,与计算机学院联合成功申报电子政务博士点
由于在数字化城市政府管理方向上的开拓性工作,学院自筹经费建成了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实验室,为电子政务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与计算机学院联合成功申报电子政务博士点,这就意味着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注重学科实验室建设,学院自筹资金建设和完善了电子政务实验室
2004年学院建设成了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实验室,成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三、科研立项跳跃式增加
(1)科研经费大幅增长,2002年学院科研经费不过几十万元,2003年科研经费突破100万元,2004年到帐金额达248.88万元,为2002年的5倍。科研经费总量占了学校文科科研经费的半壁江山。
(2)科研项目多,特别是大项目多,获1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9项,获2万元以上的项目有23项。
(3)科研项目学术含量高,徐哓林教授、钟书华教授、马连杰教授、徐顽强副教授分别获得的《全国软科学研究机构资源共享机制研究》、《数字城市智能型行政模式构建》、《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评估》、《“十一五”武汉市信息化规划思路研究》、《国家科技计划对国家科技奖励的影响和作用》、《国家大学科学园建设与发展研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中国城市政府管理模式研究》、《面向数字化的科技园区创新平台建设研究》以及由我院教师和学生主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研究报告(1984-2004)》等,均是经费多、学术含量高的项目。这些项目的获得,显示了学院教师在同行中的竞争实力。
(4)科研组织格局以团队作战为主流,分散的小作坊式的科研格局已退居其后;科研中坚力量突显,多名教师一人获得多项科研项目,学术梯队格局趋于合理。
四、科研成果丰硕,“政府思想库”作用凸显
学院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完成国家和地方下达的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向“政府的思想库”这个发展目标上迈进了一大步。钟书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软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大学科学园建设与发展》受到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研究报告被作为重要的政策参考文献。2004年12月17日,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采纳了研究报告的一些观点和建议。谭术魁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我国耕地撂荒现象剖析及其规避研究》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摘发。徐顽强副教授撰写的学术论文《国际化条件下中药产业人力资源的机遇与挑战》和《我国高科技园区遭遇发展瓶颈》先后被《人民日报•内参》选载,另一篇《以国外本土化带动中药国际化》则被《人民日报》以专访形式予以报道。由学院教师和学生主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研究报告》已通过专家评审,并获好评。此研究报告必将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五、科研著述频频出版,多项著述获省部级好评
2004年,学院出版了6本专著,发表论文90余篇,数量比2003年翻了一番。学院主持编写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管理系列丛书》现已出版6本。徐晓林、杨兰容的《电子政务》获湖北省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钟书华教授的《科技园区管理》、谭术魁教授的《中国耕地撂荒问题研究》,马连杰教授的《Sustainability Judgment System and Sustainability Patterfns of Cultivated Land Abandoning》,《Attract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through Administrative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China》等均获同行好评。
六、学科评估与排名取得突破
2004年10月8日,《中国教育报》公布了全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做出的2002-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学院排名第七,本科排名第五。此次排名反映了学校文科的发展水平和办学特色,也是对学校文科发展思路和水平的认可。
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创造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
学术交流是学院得以迅速发展、学科得已完善的外部条件。学院一贯重视学术交流。一是在本校举办学术研讨会;二是参加国内相关重要学术活动;三是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1)成功举办两次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年4月11日—12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北省监察学会联合举办的“‘经济转型时期反腐败问题’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公共管理国际论坛”在本校举行。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成员有湖北省高层官员及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45人。此次研讨会是一次高水平、高层次、高规格的会议,收到国内外学术论文41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4年10月15—1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首次武汉电子政务研讨会,美国政府顾问、电子政务专家、美国雪城大学Maxwell学院斯图亚特•桑森教授为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把脉”。这次研讨会由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市信息中心和武汉市信息协会联合举办。会议旨在贯彻我国信息化发展规划,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2)成功举办湖北省土地管理学会年会
2004年12月18日,由湖北省土地学会、华中科技大学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树立科学发展观,严格土地管理”论坛在学校举行。来自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市、县人大和国土资源部门,在鄂部分高校以及媒体代表约2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3)成功举办探究式教学研讨会
学院教师一致认为,研究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同样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学院以刘建平博士为带头人的探究式教学研究无论从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4年12月11日,有本校多位教学部门负责人和教授参加的教学研讨会,把学院的探究式教学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4)在国际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2004年,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在访问讲学过程中,部分外国学者还就进一步加强校际和院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人员互访互派、接受博士后和进修访问人员、联合课题研究、联合出版学术著作、联合办学等方面与学院达成协议或共识,接受非洲、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并与香港大学交流学生。
本年度,学院共邀请外国专家学者18人来校讲学,累计讲学328学时,每次听课人数达150-200人,总计达一万人次以上。讲课的外国专家来自美、英、法、澳、以色列等欧美国家,层次高,他们大都在国内某一领域有相当高的成就,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学院师生扩大了学术视野,获得了前沿信息,促进了学科建设。有很多学生在相关期刊发表论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如王红卫同学在香港的《信报》发表文章,引起广泛关注,2000级学生江文盛、谢好的学士论文获得2004年度省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八、久盼的公共管理大楼已动工兴建,估计最迟2006年夏可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