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摇篮 政府的思想库
(第四十八期)
公共管理学院办公室编印 2005年1月4日
[编者按] 公共管理学院的办学目标是“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这里所说的“领导者”决非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的领导者,而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能解决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领导者。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刘建平博士在教学上不拘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研究生教育上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研讨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刊特将刘老师的教学经验编发,以求将我院的本、研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建平
一、尝试进行专题研讨式教学的主要动因
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不能再停留在口号上,而必须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而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的关键。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新时代创新教育的要求显然格格不入,全面实施适合研究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育模式要变,学习模式也应有所创新。教育者和研究生都要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智力。在反思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后,学者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改革片面的科学知识教育,构建以研究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研究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既适合研究生身心发展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这已成为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尝试着进行专题研讨式教学的主要动因。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大多只关心考试成绩,学校也多以考分为重,研究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付考试,以致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能得到发挥与发展。自己要去钻研问题,又往往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从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到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学生接受的几乎是同样的“先生讲,学生听、记、抄、背、考”即“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许多学生在中学、大学本科时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满怀期望进入研究生阶段,一方面对同样的“满堂灌”的方法不满,抱怨这种方法的僵硬、死板和低效,一方面又在老师台上唱主角、学生台下做听众、当配角的课堂上轻松度日,庆幸学分好拿、文凭好混,以致很多研究生仍然只是获取高分的能手,面对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更不用说解决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了。我国这种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尴尬不得不令人深思。
当然,我国不是没有教学改革的意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有“学”与“思”结合、“愤”启“悱”发的说法,民间也早有“因材施教”的流传。宋朝朱熹提出“熟读精思,循序渐进”的治学方法,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通融文理,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的教学方针,特别是最近20年来,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界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但总体上说来,上述多站在“教”的角度谈“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而较少改变角度,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谈学习方法,即便是有过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讨论和论著,但总的来讲还没有跳出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是文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一种形式
研究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也是我国教育界近年来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或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探究”,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体现。
探究性教学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关注的是过去和结果,探究式学习关注的是过程和未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倡导探究式学习,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为通过探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通过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民主精神,同时,还可以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简单地说,在探究中学生可以获取知识,掌握方法,领悟科学,体验成功。与单纯讲授和灌输式相比,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更为科学的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最佳渠道,它也更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曾指出:“高等学校不仅要以最有效的方式把前人创造的知识传授给青年,还必须培养学生自己吸收知识和发展、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关键问题。因为研究生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而且是推动学校教育、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科研两个中心的结合点,是学校发展水平、培养水平的标志,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研究生在学校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教学辅导、科学研究第一线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研究生不仅是培养对象,也是科技创造中的一支活跃的年轻力量。近代西方的高等教育都强调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就实施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即把学生科学研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强调本科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都要贯穿着科学训练、科学研究的内容,以便为其继续读研、读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外研究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普遍都很强。而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学方式在相当大程度上和中学一样,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传递—接受”模式,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知识教育占去了大部分时间,消耗着师生很大精力。这种教师单向灌输的模式与培养具有创新性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教育目标严重偏离 ,为此,我们必须迅速改变这种研究生教育模式。
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也证明,对理工科研究生其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或者说是靠实验室完成的。而对绝大多数文科研究生来说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其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靠研讨课。因此,把文科研究生的课程办成研讨课程,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在研讨中评价已有知识和理论,不断激发新的思想火花,是提高文科研究生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这种互动的探讨式教学实践活动中,既检验了研究生的学习效果,也检验了导师的导向水平。这就是我为何把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专题研讨式教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三、实施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具体做法及其效果
我是在给公共管理学院2002级研究生讲授“公共经济学”课程时开始尝试进行专题研讨式教学的。这一年级的研究生人数只有12人,正好符合研讨式教学“只适合20人以下的班级”的特点。我主要是尝试着把自己由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一个教学指导者。教学指导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学期开始的第一次课到学期最后一次课,每一次课都有明确的研讨主题和具体要求。
我的具体做法为:把研究生分成若干小组,每次授课前围绕规定教材章节内容确定一个主题,并指定相应的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都是国内外该领域的经典著作。教学指导上所列出的阅读资料大部分能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找到。如果一些阅读资料不能在图书馆找到,一般是我自己把书借给学生,这样师生共同准备。每次课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大约花一小时,由主讲学生对本次的主题进行综述,一人讲教材内容,一人讲参考书内容。要求主讲人做出Powerpoint,用多媒体方式讲解有关内容;讲解时要求观点鲜明,重点难点突出,语言流畅清晰。第二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内容包括对与主题相关的必读物和辅助读物中的疑难问题和不理解的地方寻求解答,阐述各自对有关理论和观点的评价和自己的看法等。最后,由我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对学术前沿进行介绍和概括。
第一次上课时,个别学生还想敷衍了事,只有主讲人做了认真准备,其他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闭口不说。我想这样的话,就等于换汤不换药,根本起不到预期效果。于是,我当场要求其他人针对主题和主讲人所讲内容自主发言、讨论,要求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要发言;还要求每个人都交出两千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因为没做准备,大家不得不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说了几句应付了事。最后我点评时,严厉地批评了他们的偷懒行为,并严肃地指出“下不为例”。
尔后的讨论课堂上,沉闷应付少了,思想碰撞多了。虽然很多时候,学生的发言更多的是对别人观点的仿效甚至复述,但他们稚嫩的观点在各抒己见和反复而热烈的争论中得到了升华和提炼。读书笔记里,无病呻吟少了,现实问题的思考多了,也能看到一些创新之处。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我还鼓励研究生学以致用,要求每个同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调研。我把每个学生的读书笔记装订成册,在最后一堂课上对每个研究生的整个学习情况做一总结,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总结,对每篇读书笔记进行点评,鼓励将质量高的读书笔记升华为学术论文。同时,我也要求研究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效果以及不足进行评价。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适合研究生培养的好形式。虽然压力很大,甚至读起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书时感觉很痛苦,但当真正形成一种习惯时,也就跨越了一个门槛,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器,创造性的成果也就在不断积累中产生。
在学完《公共经济学》这门课后,三位研究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并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
四、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成功要素思考
研究生教育为适应和推动知识进步,必然要在教学中完成“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和“谁来做”的全面知识教育。后两种知识的教育是无法在书本里、课堂上完全实现的,需要在一种创新活动中来完成。目前,国内外普遍倡导在学习中实行“探究式”、“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专题研讨式”教学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环节。这种教学模式有几个方面不同于传统式教学的特点,其成功要素值得总结:
1、重讨论,轻讲授,师生共同努力,平等对话
通常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课比讲授课更难操作,因为讲授课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不高,教师只要准备好需讲的内容,而学生在这一教学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教师传授和灌输知识的对象。讨论课则不同,它对师生的要求都较高,教师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讨论并及时解答问题。学生作为讨论的主体,课前也要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先主题讲述后进行讨论的教学方式要求研究生上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教学指导要求的材料,否则很难参与讨论。每次课的阅读量一般要花三天时间阅读,因此,研究生绝大部分时间是自学,而研讨课迫使研究生自学起到了自我布置、引导、激励的作用,研究生在自学时就必须设置对立面,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同时,研讨课对研究生的课外自学也起到督促和检查的作用。
每门课一般要求每个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特点从课程指导中选择一个相关主题进行讲述,其目的既是为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为了培养研究生组织材料、编写讲解提纲和表达的能力。同时,研究生主题讲述的好坏也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这就促使每个研究生精心准备主题讲述,尽量提高讲述效果,如发给班上每个人讲述提纲和认真准备讲述投影胶片等。这也有助于提高课程教与学的效果。
每次研讨课前后两部分既自成体系,有各自的作用,又能前后衔接,优势互补。每次课的前部分进行主题讲述,其作用是概述相关章节教材与课外阅读材料的知识、理论和争论要点等。这不仅有助于研究生掌握本门课程有关知识,而且通过借鉴他人的概述,帮助每个研究生回顾和总结课外阅读材料,从而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所读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同时,前部分的主题讲述也为后部分进行研讨提供了一个中心,大家围绕这个中心就能比较容易地讨论起来,容易形成活跃的气氛。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术道德的养成
在研究生教学中,教师布置大作业是培养和考察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一种常用方法,但有些大作业限题限时完成,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特长,非但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反而助长了不良学风。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对不感兴趣或不熟悉的论题没有什么想法,当然也提不出什么独到见解,便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始“借鉴”他人之作,复制、粘贴、过渡、承启,但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没有创新,造成学术上的腐败,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论文总让老师觉得思想不深刻,套话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通过专题研讨式教学,分层分节的进行,工作量不至于太大,又能使学生沿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渐增强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最终使研究生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学术道德水平。
3、理论研究和能力培养相并重
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研究生广义的能力,体现在教学上便是“授之以渔”,教会研究生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研究生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不够,拿着著作、资料闭门造车、吸收借鉴的多。在研究生阶段,培养能力远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为这种“渔”的能力是在未来竞争环境中可持续提高自身价值的核心能力。通过专题研讨式教学,要求学生做相关的调研可以激励学生结合实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师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指导、启发、激励”转换,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如果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不可侵犯,教师总是居高临下,被视为真理的传递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唯书”和“唯上”,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今天,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已响彻中华大地。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应该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指导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应树立“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营造一个师生平等探讨问题的环境已成为共识。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学相长,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尝试和探究,形成能力,养成习性,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5、专题研讨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有较多的投入
整个过程必须有教师严格把关,主题、参考书的确定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又要给予学生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随便给学生制定参考书目和主题,课堂讨论又不给予认真点评,读书笔记也不给予仔细批阅,那是研讨式教学之大忌,必然会使这种教学方法流于形式,甚至适得其反。
总之,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的探索性、自主性学习,把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应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源自科学的教学方式。
当然,由于探究式、研究性学习首先在西方发起,我国对此也无系统介绍,人们对它的认识来源于零散的资料,实践经验也很欠缺,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我们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具体探究式学习,还需要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和课程特点,研究和探索出适合我国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