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摇篮 政府的思想库
公共管理学院办公室编印 2006年3月18日
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公共管理学院2005年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公共管理学院学科建设的丰收之年。“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大翻身”,我院不仅圆满完成学院成立之初设定的重要目标,而且提前超额完成了学科建设的各项任务。在这一年之中,我院不仅成功地申请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而且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颇有斩获。
一、喜获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我院申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通过,使我校成功跻身于全国拥有该一级学科的少数重点高校之列,这显示了我院的学科特色和办学实力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成为我院今年学科建设的最大亮点,同时也预示着我院将进入国内一流公管学院的行列。
在这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评审过程中,我院在通信评审中名列17个申报单位第一,最终在学科评审组中全票通过,展示了我校雄厚的学科实力。一级学科是高校的办学实力在国内同行中有无重要影响力的标志之一。在这次评审过程中,我们不仅成功超越了许多老牌综合性大学(如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而且一些理工类重点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也无缘入围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从地域分布来看,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主要在北京,即便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也难有几个高校同时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天津市没有一所大学获得一级学科,广东省仅有中山大学、上海市仅有复旦大学、浙江省仅有浙江大学拥有该一级学科,而在湖北省内我校和武汉大学均拥有一级学科,这无疑说明我校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实力已经获得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
另外,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以综合性大学居多,理工类大学居少数。理工科大学办文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尝试,而我校成功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则很好地说明了理工类大学不仅可以办文科,而且可以办好文科,办一流的文科。
二、科研项目硕果累累,科技成果再创佳绩
1、科研经费总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5年,我院共获得科研项目31项,经费总额达330.5万元,实际经费总量位于全校文科院系的前列。我院的科研项目呈现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国家级科研项目多,一些类别的科研项目还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今年全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我院今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科研经费和项目数在全校所有院系中排名第16位,除管理学院以外,在全校文科院系中排名第1位。第二,科研项目以大项目居多。10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数仅占总项目数的一半以上。第三,科研集聚现象日趋凸显,学科带头人的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日益明显。我院士地管理系三位教授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量就超过100万元,刘建平博士一年之内同时获得2项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
2、科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我院部分教师的科技成果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2005年11月,教育部以简报形式报道我院加强应用学科研究、主动服务政府决策的典型事迹,该简报直报给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同志,扩大了我校及我院的社会声誉。针对湖北省近年工业污染制约地方制约进一步发展问题,钟书华教授给湖北省省长罗清泉写信,提议在湖北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既解决污染问题,又降低发展成本,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罗清泉省长的高度重视,称钟书华教授的建议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批示“组织发展中心、发改委、环保科技等部门研究处理,形成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另外,黄强博士对营造信用环境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在人民日报内参(2005年12月2日)刊登,徐顽强博士《我国高科技园区遭遇发展瓶颈》有两篇文章也先后在人民日报内参刊登。
3、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取得新进展。谭述魁教授的研究成果《耕地撂荒程度描述、可持续性评判指标体系及其模式》获武汉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蒋天文博士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患双方道德风险规避》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对提高我院科研成果的学术创新性和社会应用性具有良好的带头作用。
4、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好评。2005年我院教师的两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徐晓林教授的研究成果《信息技术对政府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对政府组织结构的冲击、对行政信息传播方式的再造及对政府决策的品质的改善,指出这一过程势必会深刻影响政府服务特性的各个方面,也进一步填补政府服务质量缺口,同时也将增强政府服务回收的能力。徐顽强博士的研究成果《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总结了我国高科技园区的主要成就,分析了高科技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提出了高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教师和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1、积极引进学术骨干,初步形成公共安全预警研究学术梯队。2005年,我院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各类人才7人,其中包括多年从事预警系统研究、在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佘廉教授。
2、多名教师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王安华书记以全国10名优秀博士后管理者身份(湖北省唯一一名全国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于2005年10月21日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大会,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5年,我院钟书华教授享受国务院专项津贴,徐晓林教授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说明我校教师正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3、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2005年,我院有10位教师被选为访问学者赴国外名校作学术访问研究,居全省各单位前列(全省共176名)。2005年1月24日至2月1日,马连杰教授以“全球青年领袖论坛”会员的身份应邀出席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2005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5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72位部长出席了本届论坛活动,其中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黄菊。
4、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逐渐增强。2005年,我院10余名本科生免试推荐和考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又有多名研究生考取同济大学等名校的博士研究生,显示我院的学生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四、学科基地建设不断加强,硬件设施日益健全
2005年我院建成了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实验室,成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另外,期盼已久的公共管理新大楼已开始装基,预计在2006年年底可投入使用。
五、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创造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
1、成功举办全国“电子政务研究研讨会”。2005年12月5日-7日,由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我院承办的“电子政务与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研讨会”暨《电子政务与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培训班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里的48所MPA试点院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会议。与会学者就电子政务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名称、研究动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讨。
2、多名教师进行校外讲学或交流。2005年,徐晓林教授应邀访问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毛羽博士访问美国加州大学波克利分校,卢新海教授出席了中国土地学会2005年年会并作了主题发言。
总之,2005年是我院学科建设的丰收之年、总结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创新与发展互为因果,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创新。
本期简报关键词:公共管理学院 学科工作总结
简报送发单位:校级领导、校机关各部处、相关院系、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
本期简报共印份数:8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