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
公共管理学院办公室编印2006年2月18日
求实创新荣列一流不骄不躁再攀高峰——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入全国一流大学顶级本科专业行列
据新华网、新浪网等权威媒体报道,2006年1月,由武书连领衔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表了2006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一流大学名单以及各本科专业A++级学校名单。我校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技术、医学影像学等专业被评为A++级。华中科技大学以工学第六名入选中国一流大学,被誉为中国大学的后起之秀,中南地区第一校。评价称“华中科技大学工学、管理学实力雄厚,是培养工学、管理学杰出人才的优秀大学”。此次排名反映了学校应用文科的发展水平和办学特色,也是对学校应用文科发展思路和水平的认可。
本次入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A++级的学校共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所国内一流大学。在全国开办该专业的院校共有309所。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用A++、A+、A、B+、B、C+、C、D+、D、E+、E共5等11级表示中国大学各本科专业的实力。课题组建议,只要有可能,应尽量报考A等的专业。平时成绩优秀者,最好报考A++级专业。这样,只要你被录取,就能得到这个专业最好的教育。
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评价,源于下列因素:
一、目标明确
目标是方向,目标是动力。我院建院伊始就把“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在办学理念上,秉承“以人为本”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教学、研究、培训、咨询并重;坚持公共管理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的培养模式,因而能使我院的教学、科研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以较快的步伐前进。
二、实力雄厚
实力是发展的基础。我院自建院开始就十分明确地把广纳天下贤才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我院教师队伍已由建院时期的19人,扩展到今天的4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占教师总数70%)。国际学术交流频繁,欧、美、以等国家学者频频来院讲学,国内外学术会议频频在我院召开。在欧美国家留过学、进过修或出访过的十余人,有一位教师入选为世界青年领袖论坛成员。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师1人,享受省级政府津贴的教师1人,1位教授被聘为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位教授被教育部聘为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位教授入选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工程。我院还建成了电子政务决策支持实验室1个,每个教师都拥有1台价值上万元的笔记本电脑,有拥有近100种国内外杂志和万余册藏书的资料室。这些都为我院在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成果丰硕
学院的声誉是建立在高质量的“产品”的基础上的。
(1)教学成果
3名教师获“三育人”奖;4名教师获青年教师竞赛奖(其中李强、陈鹤分别获2002年、2003年青年教师竞赛一等奖),3人获优秀研究生教师指导奖,2人获优秀研究生管理人员称号,学院获2002、2003年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获得了13项教学质量优秀奖,其中,刘建平、梁木生分别获得2005年和2002年教学质量一等奖。4项教学成果奖,16项校教改基金(其中10项研究生教改基金),出版了19本教材,制作了6门网络课件,建立了4个本科生实习基地。
(2)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各类科研论文140余篇,其中在《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重要期刊上发表或转载论文36篇;组织全国13所MPA试点院校编写的MPA教材已先后由科学出版社和武汉出版社联合出版,其中我院有《政治学原理》、《电子政务导论》、《公共行政案例》、《公共管理学》等4本专著;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我院主编的“城市管理”系列教材,《城市管理学》、《科技园区管理》、《数字城市政府管理》、《比较城市管理》、《城市中介组织管理》等教材已经问世;徐晓林教授主编的《行政学原理》被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评为研究生推荐教材。五年来获纵向课题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项,国家软科学重大课题5项,教育部“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课题3项,省级课题15项,其它横向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由2001年的50万元猛增到2006年的430万元。学院还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和《中国高新区》杂志分别开辟“数字政府”与“园区透视”专栏,已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
(3)咨询成果
教师积极参与政府咨询与决策活动,有多位教师就公共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接受中央和多家地方媒体专访。有多项研究成果以不同形式呈送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长参阅或批阅。徐晓林教授的研究成果《理论界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报国务院办公厅王忠禹秘书长批阅;《联网核查:对政府管理过程实施监督的思考》被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编辑的2004年第17期《行政研究信息参阅》转载并报送国务院秘书长、副秘书长参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再次采纳徐晓林教授的关于“加快建立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的重要建议,并报送国务委员兼秘书长、各副秘书长参阅;钟书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软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大学科学园建设与发展》受到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研究报告被作为重要的政策参考文献。2004年12月17日,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采纳了研究报告的一些观点和建议。钟书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咨询市场的培育与管理研究》被中宣部规划办主办的《成果要报》摘发;2005年4月20日,钟书华教授又向湖北省罗省长写信提议,在湖北省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一建议得到罗省长的高度重视并亲笔批示!谭术魁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耕地撂荒现象剖析及其规避研究》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摘发;刘建平副教授就“武汉红绿灯”问题、蓝田现象等问题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采访;徐顽强副教授撰写的学术论文《国际化条件下中药产业人力资源的机遇与挑战》和《我国高科技园区遭遇发展瓶颈》先后被《人民日报•内参》选载,另一篇文章《以国外本土化带动中药国际化》则被《人民日报》以专访形式予以报道;卢新海教授关于“冷静看待地价高涨”的观点以专刊的形式登载于2005年6月28日《湖北日报内参》并报送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引起了省市负责人的高度重视。这些专访和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院“政府思想库”的作用,同时,我院通过科研过程教学化,将科研内容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在促进了公共管理本科教育的同时,也扩大了我院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影响。
(4)学生工作成果
在“十五”期间,我院在本科生培养上坚持“育人为本”的方针,一贯重视学生学术活动和创新能力培养,每学期都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学术年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探究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自2003年以来,我院学生工作获校级以上奖励30余项。如我院本科生在校网站设计大赛中荣获第一名;我院2003年以校科技节总冠军的成绩捧得挑战杯;我院在挑战杯大赛中以第四名的成绩获省一等奖,这是我校文科与管理学科院系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院。我院有多名本科生在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多名学生获得湖北省科技活动奖项。其中,翁智超、易洪涛等6名同学撰写的《武汉市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及对策调查报告》荣获2005年湖北省第五届“挑战杯”宏博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翁智超同学撰写的《浅论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获2005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技成果奖。莫雷钰同学撰写的《德国鲁尔区复苏的启示》获2005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技成果奖。王红卫同学撰写的《振兴东北战略的重新思考》获2005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我院暑期赴长阳社会实践队获得2005年“湖北省优秀社会实践队”荣誉称号。我院先后有多名同学因素质优秀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我院本科生培养质量受到这些学校的充分肯定。
我院为培养学生英语水平,学院大力倡导本科生开展“五个一”工程,即唱一百首英文歌曲、背诵一百篇英文演讲、学会一百句英文名人名言、背诵一百篇古文、背诵一百首唐诗(宋词),以此来提升我院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人文素养。我院连续六年请外国专家给本科生上课,每学期都聘请10多位欧美等国学者为本科生讲课,其中,以色列总统政治顾问、巴伊兰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伯纳德和著名公共经济学者希尔曼教授、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Halachmi教授等给学生讲授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问题,尤其得到学生的欢迎。
本期简报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顶级本科
简报送发单位:校级领导、校机关各部处、相关院系、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
本期简报共印份数:80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