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是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的教育活动,它以“统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融合,推进素质教育与专业相互补充,实现整体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结合”为核心内容。可以说,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是科学地解决胡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必须考虑“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样两个严肃问题的核心。我院自成立五年以来,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作法如下:
一、从认识文化素质的内涵入手
有一句名言,叫做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这就是说,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实践。理论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必须从“文化素质”这个概念的认识入手。
(一)人的素质是什么?人的素质就是人的理性认识能力。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羞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资本论》第一卷202页)这是对人的有目的的生活,有目的学习,有目的的劳动——即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最好的描述。人的素质通俗地说,就是对人来说最为朴素、最为基本的东西,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性质、人的本质属性,即把人与其它动物区分开来的本质属性,我们平常所说的“人为万物之灵”。
(二)文化是什么?文化没有约定俗称的统一的定义。据说有二百多种之多。据当代文化大师余秋雨说:“文化不是职业,是品格,是素养。”这个定义通俗易懂,但似太简单了些。我们觉得按我们的传统认识,文化应涵盖如下内容: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科技人文知识、文学艺术、社会心理以及社会舆论等,内含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直观的表现形态是文化产品以及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因此,人们又把文化简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具备了这些文化元素我们就叫他具有了相当高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因此,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三)环境对文化素质的影响。作为客观存在的环境,成为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对象,同时又作为条件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活动。环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文化素质无时无刻不受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环境影响。
环境从范围上讲,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从属性上讲,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常说,智者爱山、仁者爱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环境影响人,造就好人还是坏人,前者是指自然环境,后者指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心理、社会风尚)给人的文化素质以最深的影响。所谓环境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指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制约着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水平,制约着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文化素质教育的进程,制约着文化素质教育的结果与评价。
有了上述理论认识,我们对文化素质教育就有了纲、有了方向、有了钥匙。
二、在创新环境中推进素质教育
研究生是一个思想相对成熟的群体,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因此,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当以“引导”为主。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创造创新文化,在研究生中形成导向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变“被教育”为“要教育”。
(一)完善制度,健全规章
首先,通过制定《公共管理学院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确保学校的相关文件在我院得到切实贯彻与落实。其次,以奖学金评定为契机,通过在《公共管理学院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中细化“学术表现”部分评价标准,科学开展研究生操行评定工作,进一步强化对研究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培养的导向性。第三,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变化,对学院有关文件进行检查、汇编,对不适应形势,因发展已不利于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文件及时予以废、立、改。
(二)打造平台,创造机会
为了使我院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良性化开展,院党总支将“打造素质教育平台,创造创新活动机会”作为营造研究生创新环境的重中之重。我们力图使所打造的平台体现高端性、开放性、连续性特点。
平台的高端性表现为学院力图使研究生参与到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中来。自建院以来,我院每年都举办或承办一次全国或区域性的学术活动,这些学术活动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我院,研究生通过高水准的学术活动,拉近与“大家”的距离,感受“大家”风范,理解文化素质内涵。
平台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交流对象的广泛性上。借助创新平台,研究生们不仅能加强与本院同学之间的沟通,而且还能与兄弟院校同专业研究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沟通交流,找到素质与能力上的差距,促进研究生完善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开放性表现在交流对象的普遍性上。目前我院研究生参与研究生学术论坛与读书活动的比例已达80%。
平台的连续性表现在学院对有优势的创新活动选题给予持续支持,以孵化、催生其形成相对稳定的创新优势。
(三)教授方法,明晰路径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只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院在研究生素质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将知识教授与传授方法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培养互相补充。例如,徐晓林老师在公共管理理论课上安排研究生分组选题,并就专题研究提交幻灯片。而后就通过点评幻灯片,就研究生的选题、研究方法、知识应用有针对性地给予评价,受到研究生们广泛好评。学生们普遍反映,较之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徐老师将研究方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的教学方式更令人受益。针对研究生新生不知如何开展科研的普遍情况,院研究生专业学术委员会(科协)每年都举办“义理、考据、辞章——怎样撰写学术论文”系列论坛,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科学评估,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协调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协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而协调只有在动态运行中才可能有机完成。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而通过对研究生的行为予以导向、评估,是使研究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院对研究生建立了三项评估制度,即“三助”工作考核、“研究生干部工作考核”、“研究生操行评定”。通过评估,督促研究生形成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强化他们的责任感与规则观念,促进他们完善人格。评估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也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知行合一。
此外,我院作为文科院系,较之人文教育,加强科学教育更显迫切,针对我院这一特性问题,为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实现文理交叉,我院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研究生电子政务学会,深入研究微电子时代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在研究生院领导的支持下,该学会已经成为我院研究生的创新基地。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参与了三项省部级课题项目研究工作。
三、依托骨干教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既是一个专业教育问题,又是一个思想建设问题;既是一个培养学生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教育者的问题。我院以骨干教师为载体,把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是学院骨干教师践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式。在实践中,我院依托学科优势,将文化素质教育目标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融入到班主任工作、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中,充分调动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育中
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是专业精深、基础宽厚的技术专家,同时应当是有着强烈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社会人。公共管理学科肩负着为国家输送政府公务员的重任,所以,学院特别强调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应当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敬业爱岗、克己奉公的职业操守。为此,我院坚持把握课堂这一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骨干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人文修养和健康心理。
我们的教师深深体会到:“教育者必须努力去塑造和倡导一种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不仅仅是去培养未来市场竞争的强者,还必须培养智者和善者,强者并不必然代表正义和道德,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应既是社会竞争的强者,同时又必须是有人性、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明辨是非的人,这是社会赋予大学的一种职责,也是大学教师的根本职责。”
同学们纷纷反映这样的授课方式很有启发性,培养了学生的思辨精神,将深奥的理论立马贯穿于现实实践中,起了规范行为的作用。一位已经毕业的2001级硕士生充满深情地回忆道:“在研究生阶段,印象最深的就是徐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讲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些睿智的语言将指导我的一生。”
(二)班主任似兄似长,以悟导悟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成熟度日益提高,在这种形式下,学生需要的是结合个人特征和思想状况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需要更具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管理学院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选聘骨干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通过他们与学生的朝夕相处达到教育的目的。学院将担任班主任记入教师工作量,每两周由学院党总支负责牵头召开班主任、辅导员联系会,充分沟通、交流思想,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迄今为止,我院先后已有十余位骨干教师担任过本科生班主任。他们理论功底深厚,对学生情况了解得深入、细致,与辅导员的工作相得益彰。他们通过召开班会、与学生座谈、深入宿舍、利用网络等多种形式,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形成“行为互动”的文化氛围。如蒋硕亮老师结合孔子的“九思”来培养学生们的修养。他告诉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常常以“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来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该班的一位同学在参加工作后说:“在单位里工作遇到疑难问题、遇到利益相关的事情,耳边就响起了蒋老师告诉我们的‘九思’,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见,班主任“以悟导悟”的言行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素质教育将牢牢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三)广阔天地里的实践教育
我们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里,仅仅体现在吟诗诵词中,文化素质教育应当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开展。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现实,体验民生疾苦,都是课本以外重要的知识。我院向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行、义”的统一。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我院都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关注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赴秭归调查移民新城规划建设问题,赴厦门调查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赴长阳调查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等。我院骨干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理论知识、学科背景、社会资源为同学们寻找社会实践机会,并对此进行指导。如我院卢新海教授连续几年为学生联系东湖高新区管理委员会进行实习实践,使同学们亲历了政府的工作程序。徐顽强老师则为同学们提供在烽火集团办公室工作的机会,通过具体工作锻炼了学生的文笔,使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在实际中得以运用。而我院土地资源管理系谭术魁老师,则在百忙中指导了本科生的科研项目《武汉市城中村改造问题调查》。谭术魁老师教育学生:学者在考察社会时、政府在制定政策中,始终要以民生为最基本的出发点,要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和同情社会的弱势群体,真正立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谭术魁老师的全过程悉心指导下,该项目荣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一等奖”,这也是我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成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些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学生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并能够运用公共管理、政治、经济、人文、哲学等知识从学术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成为教师参与的“体验式”文化素质教育,也检验了课堂教学的成果。
(四)在主旋律高歌中的审美教育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受的文化素质教育普遍不足,进入大学后仍需“补课”,针对这一特点,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了“五个一”工程,即要求本科生在大学四年之内学会背诵100首唐诗宋词、100句英文名人名言、学习100篇文言文、阅读100篇专业经典文献和学唱100首英文歌曲。“五个一”工程以民族化、国际化的视野,要求学生重新审视和温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培养与世界接轨的语言能力。该项活动的开展以贴近同学、活泼向上的组织形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在05年举办的“五个一”工程汇报演出中,04级、05级本科生将“草船借箭”、“吕布与貂婵”等古典名著中的片段用英文以小品的形式搬上舞台,受到广泛赞誉。公共事业0201班在读书活动中将曹禺的名著《雷雨》搬上舞台自编自导自演,引起轰动。
(五)在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的特长与兴趣发展,学院予以了较多关注,对于学生的进步热情,我们予以保护与鼓励。院刊《领导者》最初由本科生自发倡导创办,学院了解到同学们的这一需求与热情之后,及时给予了肯定与支持。院刊的创办不仅丰富了我院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增强了文化、专业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发表他们对学术问题、社会问题的评论、见解。
工作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更应当牢牢把握住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我们将这些组织起来,加以引导,制作了院分团委网站“风晓信息网”。该网站全由本科生自我制作、自我维护,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形成了积极的宣传导向。该网站在2004年中国教育网组织的网站评比中被评为全国十佳社团网站。
(六)充实资源,将素质教育推向新的水平
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关系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措施,它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深化的教育过程,我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但与国家的现实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们决不以此为满足。我们也毫不隐讳实践中的缺陷与不足。这集中体现在资源投入的有限与相对不足,目前的物资条件难以支撑更多同学对素质培养所提出的需求。作为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院系,我们给研究生文化素质培养所能提供的物资条件是有限的。尽管我们已经做出了努力,资源的稀缺性依然严峻。此外,一些文科研究生创新公共平台的建设也绝非某个院系独立所能完成的,它需要跨院系的合作。
在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之际,校党委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阶段里,公共管理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坚决贯彻学校有关文件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克服困难,弥补不足,争取实现我院人才培养新的飞跃。
本期简报主题词:文化素质教育 现代领导者
简报送发单位:校级领导、校机关各部处、相关院系、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
本期简报共印份数: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