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目 录
谭术魁教授荣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
谭术魁教授荣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
张毅、危怀安两位副教授荣获湖北省2006-2007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4
2005届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肖红缨的硕士学位论文《国家重点实验室
“共建——共管”模式研究》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
谭术魁教授荣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武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于近日公布,共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为11、21、70项,我校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为1、1、3项,其中我院谭术魁教授的研究成果《耕地撂荒程度描述、可持续性评判指标体系及其模式》获得一等奖,卢新海教授的研究成果《企业土地资产及其管理》获得三等奖。此外,钟书华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国企业技术联盟》也获得优秀奖。
谭术魁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产管理、房地产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个研究项目,获得省、市人民政府一、二、三等奖多次。在其本次获得一等奖的研究成果中,谭术魁教授将耕地撂荒分为明荒和暗荒两种类型,对前者采用9个指标直接描述其撂荒程度,由于后者不能直接测量,谭教授提炼出20个指标间接度量土地撂荒程度,并给出了各描述项目的可能来源。同时,基于耕地撂荒可持续评价指标的复杂性,谭教授提出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四类评判项目,其中耕地撂荒经济可持续性评判项目包括20个项目,耕地撂荒社会可持续性评判项目包括36个项目,耕地撂荒经济可持续性评判项目包括22个项目,耕地撂荒经济可持续性评判项目包括19个项目,并对各项目的赋值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外,谭教授提出了上述四类评判项目的可持续要求,并根据达到可持续水准的具体情况,将耕地撂荒分为绝对可持续撂荒、轻度不可持续耕地撂荒、重度不可持续耕地撂荒、极度不可持续耕地撂荒、轻度不可持续耕地撂荒等五种可持续模式。该研究成果对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卢新海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十余项研究课题和大量社会经济发展咨询项目。在其《企业土地资产及其管理》研究成果中,卢教授研究了企业土地资产的经济属性,分析了企业土地资产与企业一般资产的异同,构建了土地资产管理的三个层次:宏观——国家立法管理、中观——政府行政执法、微观——企业经营管理,并从企业土地资产度量、企业土地资产决策和企业土地资产经营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微观层次的土地资产管理。同时,卢教授分析了国有企业土地资产利用与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的几种主要方式,提出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并研究了使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和改制后都能获得最佳经济利益的具体方法。该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当前普遍存在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企业土地资产及其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此次评选的对象是2003——2004年公开出版的著作、公开发表的论文、被市级以上机关和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采用的研究报告。
谭术魁教授荣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月9日,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武汉梨园大酒店召开,我校共有10项研究成果获得奖励,其中我院谭术魁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国耕地撂荒程度问题研究》获得三等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注重奖励对湖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科研成果,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全面繁荣和发展,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这次参评的研究成果范围是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公开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
谭术魁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产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个研究项目,获得省、市人民政府一、二、三等奖多次。在其本次获奖的研究成果中,谭术魁教授将耕地撂荒现象分为自然原因主导驱动、人为原因主导驱动、社会经济原因主导驱动三种撂荒类型,并以社会经济原因主导驱动型撂荒现象为重点,研究了社会经济主导驱动型撂荒的直接驱动因素、耕地撂荒后果及其可持续评判,对社会经济主导驱动型撂荒现象的未来走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同时还分析了现实生活中规避社会经济主导驱动型耕地撂荒现象的主要做法,将其分为积极引导措施和严厉惩治措施两种类型,提出了规避社会经济主导驱动型撂荒现象的三大路径:首先是通过解决“三农”问题规避耕地撂荒现象,要通过促进农村繁荣、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避免耕地撂荒,要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刺激对耕地的需求增长避免耕地撂荒现象,要通过借助“绿箱”、“蓝箱”政策给农民以实惠继而减少耕地撂荒现象;其次是通过启动土地休耕制度规避撂荒现象,土地休耕制度对实现国家对粮食供应的持续调控、保证农业发展后劲、减轻财政负担、降低银行风险、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等都有积极作用,提出了保障我国土地休耕制度实施的若干措施;第三是通过解决农产品出路问题规避耕地撂荒现象,提出要通过加大农产品转化力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规避耕地撂荒,要通过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扩大农产品出口规避耕地撂荒。
该研究成果扭转了土地经济学科长期侧重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而忽略土地粗放利用研究的倾向,使其转向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和粗放利用研究并重,并为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数据和方法论借鉴。该研究成果提出的要从全局、长时段把握耕地撂荒现象的主张,为社会各界正确认识耕地撂荒现象、为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据悉,该成果是谭术魁教授在其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问题揭示及其规避研究》结题报告基础上拓展而成,是国内仅有的一部系统研究我国耕地撂荒问题的专著。
张毅、危怀安两位副教授荣获湖北省2006-2007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
近日,省委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公布了湖北省2006-2007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校共有12个获批项目,其中我院张毅副教授申报的《连续FDI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变化与湖北省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研究》项目和危怀安副教授的《湖北省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支持政策研究》项目名列其中。
张毅副教授采用连续FDI的理论,基于动态投资的角度,研究跨国公司在湖北省的FDI战略演进路径,从投资规模、进入时间、进入模式、区位选择和产业选择五个维度分析跨国公司在湖北省FDI战略演进所引发的FDI结构变化规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跨国公司FDI战略演进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同时研究跨国公司FDI战略演进与湖北省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的互动关系,立足湖北省利用外资政策的发展现状,研究湖北省利用外资战略和外资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内容,提出完善湖北省外资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中部崛起”背景下的湖北省大力吸收和有效利用外资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推动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危怀安副教授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根据高新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技术特点,重构和细化技术创新模式及类型,利用多元回归以及其他的相关统计方法对湖北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绩效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明确湖北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与其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相关度,研究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特别是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实力、所处发展阶段、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发展与政府支持政策等,最后研究有关科技研发政策、科技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产业政策、融资政策等对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影响,为提升湖北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供政策支持。
2005届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肖红缨的硕士学位论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共管”模式研究》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最近,我院收到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和湖北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给我院2005届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肖红缨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证书。
肖红缨参加了公共管理学院王炎坤教授、危怀安副教授和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刘燕美等共同承担的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和发展报告研究”,并于2005年12月22日在北京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获得高度评价,认为此研究报告对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对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构建国家研究实验室基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此研究成果已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即已发生了应有的社会作用。
肖红缨的硕士学位论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共管”模式研究》就是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又一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也是我院第一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