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2008年工作要点
2008年,我院将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学院制定的“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强化“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精英意识”、“竞争意识”,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重点工作
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规范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在质量、人才和学科建设上力争有新的起色。
(一)筹建决策剧场
积极筹建“决策剧场”。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在资金、设备、房屋等方面做好准备,为搭建大学科学研究平台,实现软科学硬化奠定基础。
(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力争获得省教学质量或教学成果二等奖1人次,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或教学成果奖1人次,二等奖1~3人次、青年教师竞赛一等奖1人次,考风考纪优秀,学院优质课堂率达到85%,5篇论文成为校优秀硕士论文,1~3篇论文成为省级以上优秀硕士论文,6篇本科论文成为校优秀毕业论文,4篇毕业论文获得省级奖励。
继续抓好精品教师、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工作。争取再建两门校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课程。
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继续坚持实行院领导听课制度。推进并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听课制度,期中期末考试巡视制度,不定期召开院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全院的教学观摩活动,及时研究本科教育中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学院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小组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在研究生教育中,要针对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规范工作流程,如招生、录取、论文指导等;要加强MPA招生宣传和管理工作,规范MPA教学和教务管理,争取进入MPA自主招生学校行列。
重视公共管理校外教学基地建设。与宜昌市委、市政府紧密合作,力争实现我院本科生校外教学基地零的突破。
重视MPA中心案例教学环节,组织教师认真编写MPA案例。
(三)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
进一步整合和调整学院科研力量,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力度,尽可能将现有的人员组建成相应的学术团队。
关注国家级重点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争取获得国家部委大的项目1~2项,自然基金或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争取到账科研经费总体达到550万元以上。
在CSSCI刊源出版物上发表论文总量达到120篇以上,其中20%以上为权威期刊;积极向各级政府或领导建言献策,力争全年提交5篇以上有较大影响的建设性研究报告或政策咨询报告。
争取出版12册以上有一定影响和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或国家级教材。
(四)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积极申报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城市管理、土地管理和公共安全研究领域进一步夯实基础,策划成立相应的省级研究中心。
认真做好电子政务和公共安全预警两个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湖北省政府软科学研究中心挂靠我院和筹建教育部、科技部“电子决策实验室”。
完成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申报、立项工作。
(五)优化师资队伍,下大决心引进学科带头人或团队
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对拟进的青年教师继续实行博士后选留制度,通过博士后制度的实施,吸引和选留一部分优秀人才来我院工作;坚持对现有教师的综合培养,积极鼓励年轻教师到政府部门任职,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深造;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争取引进高层次人才1名,招收优秀博士后10名,其中项目博士后5名。
(六)抓好对外咨询和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项目,扩大学院对外办学能力
积极探索与越南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合作项目,扩大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抓好澳门研究生班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做好新一轮的专业市场需求调查工作,争取开辟新的专业市场和招生工作。
(七)密切与省市公检法机关合作,进一步巩固、完善“武汉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其研究、预防和培养人才的功能,逐步把“研究中心”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办好研究中心网站和研究中心刊物《预防职务犯罪研究》杂志,认真筹备首次高端论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预防职务犯罪理论与实践”。着力建立研究中心“六大机制”,即团队发展机制、合作网络机制、课题研究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科学管理机制。
二、学生工作
立足“以党建引领育人导向,以学风建设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促进学生成长,以活动提升群体素质”这一工作指导思想,以“完善规章、强化服务、以生为本、抓好落实”为基本的工作理念,以“谋创新、树品牌、成体系、求发展”的工作原则,通过开展素质教育、队伍建设、学风建设、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电子政务和常规管理等七大体系的工作,拓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思路,实现工作内容体系化,组织管理规范化,特色活动品牌化,公共信息网络化,全力服务于“公管学生”成长成才。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和专业特点的学生工作方法,塑造公管学院学生工作的“品牌”。
(一)坚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6月份开展以“北京喜迎奥运会,我为奥运添光彩”为主题的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活动。10月份开展大学生“永远跟党走,争做新一代”主题教育活动。
(二)坚持思想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围绕“党旗领航工程”,狠抓学风建设,努力做好“四抓”即抓“三早”、抓课堂、抓晚自习、抓文明宿舍工作。
(三)建立教风、学风督察制度。上、下学期低年级和高年级各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了解我院教风学风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四)认真研究社会实践主题、形式,立足我们已有的成绩和优势,争取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办成我院学生工作的一大亮点;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力争将其培育为校内学生积极参与的“品牌”研究会;制定杰出学生支持计划,向学术发展优异的学生提供项目或课题研究支持,扶持开展创新性研究或实验。制定我院学生个性发展支持计划,向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和帮助。
(五)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争取使我院学生科技成果能在校内及省级获得较好成绩。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和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党总支坚持每月一次的政治学习制度,教工党支部坚持每学期2次的政治学习制度,学生党支部坚持每学期1次的政治学习制度。加强教工和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根据“支部建在班上”的要求,按班设立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在高年级本科生班级中建立党支部。积极推行以支部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活动,每学期学院党总支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教工和学生以支部为单位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真正发挥党组织在学院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员教师的教育工作,发挥党员在教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教师到革命老区接受艰苦奋斗的教育,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
(二)严格执行学院新修订、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各项工作规定、流程,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贯彻落实系主任负责制,发挥系主任在学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各系主任要特别重视网络这一新媒体的传播媒介作用,积极鼓励并督促本系教师建立个人博客网页,并利用其扩大学院及个人在校内外的学术影响。
(四)加强宣传工作和学院网站建设。通过宣传栏、报刊、网站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学院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和学院在发展中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依托电子政务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学院电子政务水平。
(五)秉承工会的宗旨,坚持工会章程,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利,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开展有益于教职工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使学院工会成为教职工之家。
(六)各单位认真完成学校及学院布置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