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贯认为,公管学院是我校乃至全国高校创业的典范,筚路篮篓,披荆斩棘,其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感人的艰辛劳动。鲁迅先生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用鲁迅先生这句话来形容我们学院创业的艰辛应该是不为过的。
教学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教学对象是人,传输的是科学知识,做人之道,包罗万象,很难说那一位教师做得十全十美。但我以为,一般说来,教学工作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这一关系落实到学生就是成人和成才的关系。历史和现实证明,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我国有位著名文学家讲过,一切彻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转引自韩延明著:《大学教育现代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我们公管学院的办学宗旨是“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因此,对学生做人的要求应该更高。我个人认为,公管学院应该办成“准党校”,为共产党长期执政培养高级后备力量。老师们在教书育人方面付出了辛勤劳动。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学习徐顽强教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优良的教学效果!我也建议老师们学习参考徐老师这方面的经验,在全院进一步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
二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已经成了大多数老师的共识。李培根校长在2009年2月12日由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持的座谈会上再一次强烈呼吁:“我们的教育缺乏真正的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们整个的教育,包括教育改革,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是对学生开放不够”。现在的课堂教学除刘玉教授、江建军教授等少数优秀教师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外,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很难说尽人意,诚如江泽民同志10年前(199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在当前的学风不太好的情况下,老师们辛辛苦苦的“一言堂”效果不佳。其原因很复杂,要改变这种局面,绝非易事。但是,为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困难再大也要改革。我非常赞同有学者提出的教师由“演员”升格为“导演”,学生由观众(或“听众”)升格为“演员”,师生一起对“剧本”(教学内容)进行再创作。这种师生角色的升格,对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前提是师生特别是学生必须熟读“剧本”(教材),并且深刻体会人物语言的内涵,进入角色,才能进入教室在导演指导下进行排练,最后面向观众。现在,有的老师也想改革,但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我讲,要么学生讲(由少数学生准备,轮流上台讲),或者干脆放电影,老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放鸭子”式的做法,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是全世界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领导和教师们的难题。从道理上讲,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但在现实中难度很大,老师们的体会比我深刻得多。现在国内外高校都在本科教育中倡导研究性教学。我校2008年1号文件也强调以研究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改革,并要求“营造重视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的浓厚氛围”。在本科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期间,由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等组成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创造性教育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创造性是中国大学生最为缺乏、但又是应对未来最急需的素质,所以应当重点强调和发展。”为此,报告提出了“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过程教学化,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如何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我很赞同我校教科院博士张建林的专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及其实施》中对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概念的内涵给出的界定:“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是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于研究’的学习方式;是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旨在促进学生由学习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真理的认识过程过渡的界于接授性学习到自主发现之间的过渡性学习环节。”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学活动方式上,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活动,是以学生作为主体的从事的研究活动,是以学习和发展为目的的研究活动;在教学过程的环节上,它是从体现“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到“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的过渡性认识发展环节,它是教学从“教”到“不需要教”的中间转化环节,从而与其他环节构成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前进的认识发展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学习人类已知真理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真理,点燃学生自主探索真理的创造力火花。
四是课堂讲授与讨论式、案例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的关系。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提出“积极实行启发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后,教育部多次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中,要求积极推进讨论式、案例式和合作式教学。但时至今日,大多数课堂教学中,讲授式教学仍然占统治地位。实践证明,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或欠缺。例如,讲授式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通过老师的努力,将本学科的人类积累的已知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有系统、有重点、有控制、高效率地传授给相当多数的学生。这种教学方法集中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其最大的缺陷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讨论式教学的优点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其缺点是如果老师讨论题出得不够好,组织工作和引导不得法,虽然花了时间但效果不够理想。案例式和合作式教学同样如此,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难度更大,师生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我的建议是希望老师们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高低年级的区别,综合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或者创造更好的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向老师们推荐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总结的教学实践中的7条普遍规律之一就是“创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性人才。
五是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显示的关系。这个问题前任校长杨叔子院士特别关注。我校《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规范(试行)》是在他亲自过问下出台的。2007他写了《要真抓课堂教学》一文在《中国高教研究》第四期上发表。上学期末,他在新骋教师研修班的讲课中又一次讲了这个问题。他既充分肯定了多媒体先进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又指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教师成了屏幕的解释员,甚至“照屏宣科”。现在,全世界所有教育文件、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先进的工具不能减弱和代替教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