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9日至20日,由我院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政治安全视角下的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治理研究”课题组承办的“国家政治安全与网络社会风险治理”研讨会在学院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近40位专家学者在春暖花开的江城武汉齐聚一堂,共商国家政治安全与网络社会风险治理大计。
春暖花开,阳光灿烂。3月19日至2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政治安全视角下的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治理研究”课题组承办的“国家政治安全与网络社会风险治理”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高朋满座。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解放军总参谋部、人民出版社、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互联网域名系统北京市工程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日报社、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国内众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政界、军界、社会学方面从事国家政治安全维护、网络社会治理、风险应对与危机管理等研究领域的近40位专家学者在春暖花开的江城武汉齐聚一堂,共商国家政治安全与网络社会风险治理大计。
此间专家认为,本次参会代表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每位参会代表均为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而且,参会代表所来自的学术领域也极具多元化,交叉学科性和学术融合性明显。参会代表中,有公共管理学领域的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高小平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康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樊博教授,南开大学商学院王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晓林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华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吴开松教授;传播学领域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刘洁教授、余红教授、张明新教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郭小安研究员、曾润喜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教授、张国涛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王红卫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许可教授,互联网域名系统北京市工程中心张建川研究员,一九四九年后我国打击黑社会调研第一人、中共中央纪委表彰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新闻研究员、多所重点高校兼职教授方政军博士等。到会的还有来自多位期刊杂志的社长主编,包括《新华文摘》、《中国行政管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情报杂志》等在内的多家知名期刊负责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这次会议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成果丰硕。本次会议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徐晓林教授为首席专家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国家政治安全视角下的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治理研究”(编号11&ZD033)。经过4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成员共完成相关研究成果68篇,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1篇,中文期刊论文51篇,英文期刊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英文)1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11篇。总体来看,围绕课题研究设计的“互联网虚拟社会及其政治风险基础研究”、“舆情热点事件的信息传播与治理应对”、“网络舆情与舆论风险的演化与治理”、“虚拟社会风险防控体系与技术治理路径”以及“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风险与治理转型”等五大主题(子课题),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和发现,部分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与对策还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咨政效果显著。
本次会议内容精彩纷呈,涵盖范围广泛。与会代表带来的选题来源广泛、视角独特。研讨会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主题报告和专题演讲环节。在该环节中,与会代表和嘉宾结合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这些思想观点,引发了与会者的诸多共鸣和互动交流,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场学术思想的饕餮盛宴。代表性的演讲报告包括:
杨锐利少将从军事学和军事战略学的角度,重点探讨了什么是网络空间、什么是网络空间安全以及当前我国网络空间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等重大战略问题,认为网络空间是指由各类信息网络及其承载的信息和信息活动所组成的人文社会活动领域,并进一步指出网络空间治理和建设应以筑成人类活动新天地、塑成国家安全新形态和促成军事斗争新领域为主要目标。
高小平研究员的《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国家反恐战略与不确定性研究》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及其所面临的形势入手,研究了大数据背景下影响反恐决策过程中不确定性的因素,提出应重点突出大数据在反恐实践中的预测预警、支撑决策、辅助识别和精准定位等四大功能。
张康之教授在其《网络的社会革命意义》的演讲中认为,对于网络社会治理的研究应有两个定位,一方面是从现实原则出发研究网络空间对社会生活和公共安全的挑战,另一方面则是以前瞻性视角探讨网络社会治理不断拓展的未来,指出舆情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从事后控制转向事前引导,从而助力各类实体性因素有效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革。
方政军教授联系新闻工作中采访的大量生动事例,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快捷性、自由性、开放性、互动性、创新性特点。他从网上购物、网上营销、网上政府、网上舆论的种种特征和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人身安全与网络伦理、网络立法关系,阐述了网瘾、网恋、黑客、公共安全、泄密、个人隐私、垃圾信息、数字鸿沟与网际交流、道德危机、文化危机的防范。有着30年新华社资深记者经历的方政军教授强调,在全民上网时代,始终要以国家利益为前提,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主线,加快技术标准的制定建设,加强国际广泛合作,打击互联网犯罪,依法确立定罪的量刑依据,因势利导,有章可循,鼓励互联网+人民大众创业、创新,让网络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21世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
董天策教授的《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以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反思为主题,以网络媒体发展、网络舆论壮大后引起的学术热点为研究契机,发现在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及其研究最为丰富,同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范式具有多样性,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危机管理研究范式。通过刻画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相关研究中的概念谱系,提出针对确切的概念群应采用相匹配的理论视野与研究领域。
许可教授在其《社交媒体上的情绪传播》一文中认为,热点事件的发生能够引发人的情绪变化,而感知和挖掘这种变化有助于预测社会事件的变迁规律,为我国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研究社交媒体上的情绪传播,应首先细分负面情绪的类型,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大规模预测,发现愤怒、悲伤等情绪更易在社交媒体上形成指数级传播。该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还受到一些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郭小安研究员的《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情感、戏谑与符号建构》,通过对情感和理性等两种社会抗争范式的理论回顾,进而研究了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情感动员过程与规律,得出中国网络公共事件情感动员的一些新变化,包括以情感动员为主,但理性动员已开始运用;伴随媒介素养提高,表演式抗争成为新形态;随着微博式微和微信高涨,网络公共事件中微博与微信的共激机制成为关键等。
二是圆桌讨论环节,即与会代表针对徐晓林教授领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所提交的课题总结材料自由发言,各个代表针对彼此的观点也展开了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对互联网虚拟社会政治安全风险的有效治理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主张,也对重大课题的顺利结题提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三是期刊主编论坛环节。在该环节中,《新华文摘》杂志社胡元梓编辑、刘永红副编审,《情报杂志》主编张薇研究员、副主编白燕琼研究员等结合各自所供职的刊物在论文写作、投稿、审稿和录用等方面为与会人员提出不少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场讨论和问答气氛融洽,反响热烈。
与会代表认为,加强和改善互联网治理,既是学术界和理论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更是国家的重大现实需求。对网络社会的潜在政治风险予以识别分析和预警防控,可以与已有研究构成有效的“风险-危机-应急”的网络社会治理完整链条,达到网络社会善治之目的。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恰逢其时,有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