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29日上午9时,第二届“虚拟社会管理创新与国家安全”高峰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我校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电子政务》杂志社共同举办,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孟庆国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张锐昕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钟瑛教授,《电子政务》杂志社社长张建辉、主编宋文好,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晓林教授、党总支书记马东卉、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华教授,以及其来自其他高校的学者、研究人员等四十余人出席了此次高峰论坛,探讨虚拟社会管理创新与国家安全的相关问题。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夏学銮:“虚拟社会—现实建构”是引导虚拟社会的发展方向。
何明升:虚拟社会架构下的社会管理,是虚实兼在、人网嵌合的现实社会管理。
顾理平:当前,网络虚拟了一个法律和道德的真空地带。
孟庆国:虚拟社会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高小平:虚拟社会网民的自律是虚拟社会管理的基石。
本报湖北讯(记者明海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2012年12月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第二届“虚拟社会管理创新与国家安全”高峰论坛上,与会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虚拟社会不虚拟”
“虚拟人群借助网络‘分散而聚居着’,只要时机成熟或出于某种需要,他们也可以快速聚集为现实中的人群。”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顾理平表示。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何明升表示,虚拟社会架构下的社会管理,是指互联网与人类行为耦合之后,虚实兼在、人网嵌合的现实社会管理。对虚拟社会实施有效管理,引导虚拟社会健康发展,尚需要我们进一步积累经验。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虚拟社会—现实建构”是引导虚拟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虚拟社会中活动的行动者都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态度、行为甚至思想、意志都会反映到虚拟社会中去,即“虚拟社会不虚拟”。网络互动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与其他互动所不同的只是其形式而已。
建立无缝对接的身份认证
“虚拟社会基于互联网而存在,其与互联网相互依存,又存在本质差别。不能把虚拟社会管理简单化为互联网管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孟庆国说,虚拟社会的管理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表示,按照“匿名理论”的原理,人在无社会身份意识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因此只有在每一位虚拟社会成员都具有身份识别意识、需要担负虚拟社会责任时,虚拟社会的有效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虚拟社会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社会形态,而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上的延伸和反映。”孟庆国如此认为。夏学銮表示,引导网络社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从虚拟到现实无缝对接的身份认证制度,使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一致起来,让虚拟空间的犯罪如现实社会中的犯罪一样可查、可防、可控。同时,也要定义网络隐私的范围,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网络社会成员的隐私。顾理平认为,“事后追惩”和“文责自负”是对虚拟社会成员管理的较好方式之一。
网民自律是基石
“当前,网络不仅虚拟了一个人群聚集的世界,也虚拟了一个法律和道德的真空地带。”顾理平认为,这一观点解释了虚拟人群在网络中诸多非理性行为的源头,即在这个“极度自由”的网络世界里,人们似乎可以在这里“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做一切想做的事。
自律和自觉是虚拟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虚拟的空间需要秩序,需要网民的悉心呵护。高小平表示,虚拟社会网民的自律是虚拟社会管理的基石。加强网民的自律,就是要让网民知道自己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和可识别性,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行严格的网络管理制度,建立虚拟社会正常秩序,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追究相应的责任。在法治化的虚拟社会中,久而久之,就养成遵守虚拟社会各项规定的自觉性。
夏学銮认为,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匿名导致侵犯”,虚拟空间的网络暴力行为就是由于匿名所导致的。因此,在这个匿名的空间里,加强虚拟社会网民的自律是必须的。但是,在虚拟空间进行道德自律非常困难,必须引进法律的阳光,让虚拟空间光明起来。这样,虚拟社会网民才谈得上道德自律。
相关链接:http://www.cssn.cn/news/648916.htm
http://news.hexun.com/2013-01-04/149748824.html
http://net.china.com.cn/ywdt/hyxw/txt/2013-01/05/content_5644201.htm
http://www.sinoss.net/2013/0105/44422.html
http://spa.hust.edu.cn/porc/detail/2013-1-1/2013111304386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