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qstheory.cn/wz/shp/201007/t20100719_39823.htm
【编者按】“高温补贴正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我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徐顽强教授就”高温补贴“这一话题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
连续几个月来,全国不少地方持续高温。特别是7月5日、6日这两天,北京市的最高气温已经到了40℃。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彰显“以人为本”理念。
各地出台政策保民生
近日,全国14个省份相继公布了高温津贴标准,共分按月补贴和按高温工作日补贴两种方式。按月补贴的有8个省份,其中江苏、浙江和湖南最高,补贴为160元。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市的室外露天、室内作业人员的高温补贴,将分别参照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90元的高温补贴标准。
其实不止是高温补贴,在补贴之外,各个地方都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措施全力保障民生。
在江西九江,当地环卫部门出动了洒水车,为路面降温。连日持续高温让武汉市紧急启动了“纳凉工程”,全市设置了冷气、冷饮、防暑药品等设施的1000多个纳凉点全天24小时对公众开放,争取为人们在炎热中送上一丝清凉。
考验政府公共管理能力
“目前全社会都在强调建立服务型政府,高温补贴正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徐顽强教授认为,“实行高温补贴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显示了管理机构的一种民生情怀。”
“上个月60元的高温补贴已经领了,打到了工资卡上。听说这个月要调到120元了。”停靠在北京市朝阳区小庄公交车站的306路女售票员笑着说,“领导们还会给我们发一些矿泉水、茶叶、白糖等来帮助我们防暑降温。”
“我们单位是按季度发放高温补贴的,都打到工资卡上了。”在北京市朝阳区弦歌琴行附近的环卫工人马师傅说,“单位里对我们的工作时间也有了调整。下午3点开始,5点半结束。”
高温权益需立法规范
北京市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用人单位拒绝发放高温补贴,工人可找工会反映。工会协调无果时,可向各区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提起劳动仲裁。
1960年7月1日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可参照的全国性法规。但该条例只规定了防暑降温工作的基本原则、技术措施、保健措施和组织措施,针对的也只是冶金等特殊高温作业的行业。2007年,由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对企业拒发高温补贴的行为的相应处罚规定仍是空白。
据北京市总工会法律部门人员介绍,关于高温津贴,全国范围的明确的高温立法还没有,目前各省市自行出台了地方法规,但大多缺乏强制性。
辽宁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王磊博士表示,高温补贴应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畴,让每个劳动者都能享受到这种权益,让劳动者在维护自身的权益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