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房珊珊)“钟爱学术,奉献华科,关爱学生,胜似慈父……”,这是学生们为他在“我最喜爱的导师”活动中撰写的介绍词。
他是谁?他为什么被誉为慈父般的导师?
今天,记者带着疑问走进公管学院420办公室,走近这位大家心中的“我最喜爱的导师”获奖者之一——钟书华教授。
严谨治学,以身示范
1984年,年轻的钟书华背着行囊,来到喻家山下,开始了他普通而平凡的教书生涯。25年过去了,钟老师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了近十门课程,指导和培养了数名研究生。他是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全国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十多年来,钟书华始终奋战在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在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领域,钟书华教授硕果累累:主持过5项国家级课题和多项省(部)级项目,出版著作19部,发表论文180多篇。
钟书华的硕士、博士对他的学术品德、人格魅力赞不绝口。
“钟老师很严格,对我们的学术要求也非常高,从不懈怠……”
“他在生活中对大家极为宽松,但学习上却十分严谨,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大到文章结构,小至一个术语、一个标点符号……”
当问及钟书华对学生做学问的态度,大家都无一例外说到他的严格谨慎。
“学生发文章,钟老师从来都是让我们署第一作者。”
“老师署名从来以对学术的贡献作为标准而不是师生的情分。他拒绝接受‘赠予式’挂名。”
钟书华评价学生有两条重要标准:不仅要有才,有攀登学术高峰的勇气;更要有德,友善、富于爱心和正义感。他要求学生遵守学术规范,他告诫自已的博士生时说:“学术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年轻学子要珍惜自已的羽毛。”
在他的教育和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斐然,品德修行上也非常出色,不论是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为人所称赞夸耀。
教书育人,呕心沥血
一直以来,钟书华没有过个完整的星期天,他把大量时间放在督促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写论文上。他说:“在同等条件下,我对学生的投入多,产出与回报也会高。”
最近几年,钟书华先后培养了三名校“学术十杰”,其中博士生王福涛还被评为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坛》的审稿人。
谈到培养研究生,钟书华会饶有兴致地说起自已的培养方略:
给学生展现一个美好的图景,让大家知道学术研究是大有作为的。正如他所说:“做学问是艰苦的,但成就确实巨大的,他们需要精神动力。”
在同学中形成互相合作、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钟老师从不批评人,但是会定期通报哪位同学最近研究又取得了哪些进展,又在某某期刊上发表作品了,以此互鉴激励学生。
坚持因材施教,让学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平日,钟书华喜欢琢磨学生,并不断总结指导方法。5月初,研究生导师分配一定,他会第一时间要来学生的邮箱,把研究生阶段相关的书单开列过去,让大家抓紧时间开始读书。这样10月入学时,他的学生已经比别人多学半年了。
据学生们讲,尽管钟书华事务繁多,但只要学生想见面交谈,按约定的时间决不会扑空。在420办公室有一张普通的大方桌,师生围席而坐,畅所欲言。在这里,每个学生都会受到尊重和礼遇,与钟书华平等而自由地交谈。“手背手心都是肉,对每个同学都一视同仁地关爱。”钟书华如是说。
关爱学生,细致入微
在钟书华眼里,没有什么比学生更重要了。因为在他看来,学生们都像是自己的孩子,应该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2008年的冬天,几十年罕见的大雪肆虐着江城。因为寒假兼职,钟书华的一个学生汪艳霞却不能回到温暖的家中,一个人蜗在冰冷的寝室。
一天,正当她搓手跺脚冻得不行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一个小时后,汪艳霞来到绝望坡。寒风凛冽,大雪迷眼,对面缓缓走来一个人,左手举把雨伞,右手提两大包东西,一脚深一脚浅的,步履艰难。
“这两包是些吃的,有面包饼干,还有麦片,这么冷的天,早上起不来的话可以填下肚子……”“这是暖手宝,寝室太冷了……”“还有500块钱,你拿去买点保暖内衣什么的……”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钟书华。他得知有学生没有回家,赶忙冒雪送来一大堆东西。听着钟书华一件一件细心地交代着,汪艳霞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哽咽着说不出话……
其实,这是钟书华每年寒假的必修课——逐个给二十多个学生打电话。08年的恶劣寒冬,让钟书华更是牵挂学生能否安全回家。在他的眼里,学生就是他的孩子,关心学生跟疼爱自己的孩子丝毫不差。
钟书华对学生的爱,令学生们十分感动。2008年9月10日,第24个教师节。同学们无以回馈,只能通过手机短信、邮件等方式,向他表达感激之情。钟书华给11名博士生发送的电子邮件写道:“各位同学:你们好!最近两天收到同学们的邮件和手机短信问候,短短几行,淡淡清香,我真心感谢你们。刚读到一篇小文“科学家们眼中的师生关系”,文中话语颇能反映我的心绪,特转发。”
一直受钟书华称道的,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默顿,他培养了一大批该学科领域的精英人才。“我希望若干年以后,像默顿一样,看到学术界到处活跃着我的学生。”
记者手记:
钟书华教授是09年我校研究生会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导师”评选活动的获奖人之一,趁着研究生会给他录制DV作为颁奖晚会展出之用的机会,我们采访了他。约好三点,两点半我们已见到他的身影出现在办公室。
同学们都以“师父”和“学子”来形容老师和大家的关系,“师父”即钟书华教授既是老师亦宛如父亲,“学子”既是学生又如同孩子。
钟书华老师很风趣,时常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拍DV时他就跟同学谈自己红烧肉的独门秘方,热烈尤其气氛。特真诚。
原来他煮得一手好菜,因为妻子刘玉老师是个大忙人,所以他揽下了很多家务活,有时候学生都会调侃道“您又该回家做饭了吧。”学生对他的炒虾球和清蒸武昌鱼赞不绝口,钟老师却说自己的拿手菜应该以“某某系列”命名。采访间隙,钟老师跑去跟博士生曾婧婧聊最近自己买衣服的趣事,因为钟老师说要“自强自立”。
钟老师说自己有一批“酒肉朋友”,带着学生在周围的餐馆都几乎吃遍了,学生都知道老师喜欢吃集贤楼的大盘牛杂和排骨莲藕汤。
采访时,这位导师说了好几次“好好带好学生,学生在自己的事情里永远排第一,本职工作而已”。他希望自己像王小波书里写的那样,是“沉默的大多数”,他的学生站在他身后无论是工作还是谈天,停下手中的活时,他们会微笑地注视师父的举动。或许,钟老师言教身教的魅力正是他深受爱戴的最好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