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3日
在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中,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同行的关注。学院虽然成立只有五年多时间,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3年,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七;2005年,学院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中国大学评价》将我校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评为A++级,标志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入全国一流大学顶尖本科专业行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位列华中科技大学的15位;学院数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多次呈送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和省市领导参阅。
无庸置疑,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是举院一致,齐心协力的结果。但机器的运转须有一个好发动机;一个好的战斗队,须有一个好队长;一个好的班级,须有一个好班长,公共管理学院奔腾向前,无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一个好的火车头,有一面旗手。
他就是刚刚年过半百却银发悄上头顶、“不用扬鞭自奋蹄”、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公共管理学院这块沃土上书写着风流和辉煌的徐晓林院长,他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教师晓林:甘当红烛燃千炬
“徐老师讲课非常具有感染力,特别具有激情。”“他的课讲得明白透彻。”“徐老师的课内容丰富,听他的课我们能学到很多知识。”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生这样说,研究生也这样说;全国各地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学员这样评价,听过他讲课的老师也这样评价。熟人跟他开玩笑说:“你一站在讲台上就像年轻了十岁,看上去浑身是劲……”的确,在他的课堂,同学们时常被他独具魅力的声音、神采飞扬的神态所吸引,也时常被他那有着农民式幽默的语言逗得前俯后仰。
不管是教本科生还是教研究生,徐晓林都全身心地投入。虽然担任学院院长,行政事务特别忙,但他始终坚持每课必备,每堂课都精心准备课件。本来已倒背如流的课,他却在讲课前还要重新整理讲义,添上新的东西,仔细琢磨怎样把课讲得更深更透。徐晓林对教学有着深深的情结,他常说:“教师如果把讲课当个事去做,真正投入、下功夫了,怎能会讲不好呢?”
在教学中,他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为了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了给学生选一本好书,为了通过自己的讲授能把学生直接引入学科的前沿领域,每天早上坐在书房研读一部部国内外公共管理经典著作,成了他多年不变的习惯。他对教学充满着激情,无时无刻不在努力锤炼着教师的魅力,从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中的表现力等方面,他都力所能及追求做到最好。
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不会忘记,为了让大家真正理解公共管理这样一个基本概念,徐老师从公共管理的英文词汇入手,联系古今,娓娓道来,他讲得透彻,学生听得入神;听过他课的学生不会忘记,徐老师的课堂上,课件里,往往是诗词典故,古今中外,相互融合,内容丰富;听过他课的学生更不会忘记,徐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旁征博引,教学生怎样做人,教学生如何做事,教学生怎样治学。“无用之用乃大用,杂以成纯”是他的名言,“读原著,通要籍”是他一贯的教学思想,“淡泊名利,真诚为人”是他对学生为人处世的教导,而“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则是他对学生道出的治学真谛。
导师晓林:春风化雨润桃李
春风细柔,却润物于无声;桃李不言,然其下自成蹊。提起导师徐晓林,他的研究生,不管是博士还是硕士,不管是已经毕业的还是在学校攻读的,不管是全日制学生还是MPA研究生,无不对徐院长怀着敬仰之情。
在他的学生心中,徐晓林是导师,是兄长,亦是挚友。是导师,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甚严;是兄长,在生活上对学生关爱有加;是挚友,在交流中没有任何隔阂。
“做学问,则能经世济民;带学生,则能明德厚学,此学者之极致。”谈起自己的导师,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刘勇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自豪和骄傲。他永远难以忘记导师去年暑假为他指导修改学术论文的情景。去年六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讨,他完成了自己的一篇学术论文——《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决策品质的影响研究》,原想给导师稍稍改一改就可以勉强通过,没想到徐晓林却没有轻易放过,从文献综述到模型构建,从论文摘要到参考文献,从语句到标点,徐晓林都认真批改,仔细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认真修改。随后的两个月时间,在徐老师的办公室,经常可以看到师生俩的身影,一稿、二稿、三稿、四稿,语不惊人誓不休,最后以一万字的篇幅定稿,发表在公共管理权威期刊《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上。
在学术科研上,徐晓林要求学生跟踪学科前沿课题,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不断突破。为了让学生增长见识,更早地融入学术研究领域,他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他让学生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并承担重要研究任务。不管行政工作有多忙,他都会抽尽可能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交流学术,交流思想,认真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真诚地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困难,并尽力去解决。
徐晓林善于用孔子的教育实践来教育和感染学生。他经常说,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人重在人格威名,使学生潜移默化。经济困难的学生,会得到徐院长送来的餐票;学生作课题、作毕业论文会得到徐院长的资助。下班他是走在最后的一个;出差回校,风尘扑扑,他来不及喘气,就直奔工作场所;无论严冬酷暑、假日深夜,你都可在办公室找到徐院长的身影。这就是用“不用扬鞭自奋蹄”来激励自己,也激励教师和学生的老黄牛徐晓林。公共管理学院热气腾腾,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上热忱奔放,不用说有徐晓林院长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潜移默化影响。
学者晓林:潜心耕耘花自开
在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学术著作中有一本名为“数字城市政府管理”的书特别引人注目,它是目前我国数字城市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业著作,也是徐晓林教授经过近三年的潜心研究,继《电子政务导论》之后推出的电子政务领域的又一力作。有专家预言,它的出版必将促进数字城市政府研究在我国的深入和发展。
“做学术研究,必须坚持一个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潜心耕耘,决不能今天研究这个领域,明天探讨那个问题。做学术的人,基础要宽,学问要专。否则的话,你可能什么都搞不透彻,也许一事无成。” 这是徐晓林反复强调的做学术的观点。
近年来,他一直专注于电子政务领域和行政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数字城市政府管理”和“政府服务质量”的研究。正是因为他这种始终如一的坚持和专注的治学精神,使得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重点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项。曾先后荣获湖北省第二届、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现代城市管理系列丛书2套29册。其中《行政学原理》被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评为全国公共管理类研究生推荐教材。《电子政务导论》被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先生誉为“电子政务的金钥匙”。他先后在《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软科学》、《高等教育研究》等杂志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政治》、《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公共行政》、《管理学文摘》等杂志转载。目前,他在数字城市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地位已经得到了同行的认可,2003年被《科学学研究》杂志誉为“电子政务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一项研究成果,如果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再先进也是没有用的。”经世致用、服务社会是徐晓林开展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非常注重立足中国城市政府管理的实践,进行科研课题的选题和研究,力争为解决中国城市政府管理的实际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2年,徐晓林承担的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报告《理论界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报送国务院领导同志,得到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的充分肯定。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政府决策中产生了一定影响。2004年,他发表在《光明日报》的学术论文《联网核查:对政府管理过程实施监督的思考》被《行政研究信息参阅》转载,并报送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参阅。由他牵头报送的《关于加快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建议》被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作为《专家建言》,直接呈送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等领导参阅,并荣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度“优秀专家建言奖”。同年,徐晓林参与撰写的《中央政府政务公开研究报告》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纳,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批示“报告很好,颇受启发”。
院长晓林:公管沃土写风流
提起院长徐晓林,校内外了解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中国MPA之父、行政管理学界泰斗夏书章教授是学院的名誉院长,看到学院的飞速发展,他每次都感慨地说,“学院有今天的成就,晓林功不可没。”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朱立言教授在谈到学院的发展时曾指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所取得的进步,表明学院领导确实有谋略,确实有思路,确实很敬业,确实很投入,确实有成就。华中科大MPA教育,蒸蒸日上,同行瞩目,质量越来越高,徐老师在全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应该获得最佳进步奖。
“徐院长敢说敢做,敢提意见,前几任校长,杨校长、周校长、樊校长都喜欢他,我也不得不喜欢他。”这是现任校长李培根院士的评价;原校党委副书记、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献君教授在谈起徐晓林时,常常有说不完的话,眼光长远、务实奋进、淡泊名利是徐晓林院长在他心中的形象。而丁汉初副校长更是曾半开玩笑地说,“徐院长是华中科大公管的朱九思”。
在公共管理学院,提起院长徐晓林,学院老师流露出的更多的是佩服和感动。学院党总支李斌副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徐院长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既有语言魅力,也有胆识魅力,既有人格魅力,也有领导魅力;李强等多位老师更是将徐晓林院长为人处事、管理学院事务的事迹作为案例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授。
面对学院取得的成就,面对校内外对他的评价,徐晓林低调回应,他常说,“学院的发展应该归功于学校的正确领导、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然而,我们却从这些成就和评价的背后,看到了一个高瞻远瞩、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徐晓林院长。从学院的最初组建到学院今天的成就,从只有一间办公室到公管大楼的破土动工,从改革教授聘任制度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申报成功,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从引进人才到鼓励教师去国外留学,这些举措和成果无不凝聚着徐晓林的智慧和心血,无不体现着他对学院的赤子情怀和拳拳之心。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东七楼五楼的院长办公室常常很晚还灯火通明,为什么徐晓林的头上会有那么多的白发,额头会有那样多的皱纹,我们明白了正是在他的引领下,公共管理学院才得以一路闯关,步步为赢,在激励的竞争中抢占一个个制高点,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
面对成绩,作为院长的徐晓林没有满足,年轻的公共管理学院没有满足。如今,在徐晓林的案头摆放着一份他经常翻阅的材料——经过他和学院其他领导、老师反复研讨制定的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新的起点上,《十一五规划》描绘了学院未来五年崭新的蓝图。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公共管理学院是学院新的目标,造就21世纪的领导者是学院新的使命,“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是学院新的发展方向。“载着希望起航,带着理想腾飞。”我们有理由相信,公共管理学院这艘巨轮将直挂云帆,破浪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