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
徐顽强
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与科技奖励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高科技园区管理与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研究。
徐顽强认为东莞产业园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产业集聚效率上下工夫
核心提示
产业园区成为东莞新一轮发展的引擎。官方、坊间都对松山湖、虎门港、东部工业园给予了无限期盼。在全市产业调整升级的大势下,东莞的产业园区该如何作为?
国内知名高科技园区研究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徐顽强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东莞产业园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得在产业的集聚效率上下工夫,避免恶性招商、非理性扩张等经济过热行为,要重视产业链招商,积极研究如何在现有区域空间上充分利用土地储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东莞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区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廉价劳动力到处都是,高科技人才天天在流失
■国内不少地方把税收和财政收入作为衡量一个产业园的标准,这种做法是不太科学的
■政府应当定位于低价、有限、高效、能干的角色,政府应当在园区中扮演好四种角色:决策者、管理者、协调者、监督者
一、园区特征
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产业链
【概念】 构成产业生态系统
记者: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产业园区,一些地方圈块地、立个牌就算产业园区了。从经济学上来分析,到底该怎么样看产业园区?仅仅是追求税收和财政的体现吗?
徐顽强:通俗地讲,产业园区不应该是简单的产业堆积,而是要形成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中企业只从事某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成员之间有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并由此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
国内不少地方把税收和财政收入作为衡量一个产业园的标准,我个人觉得这种做法是不太科学的,税收和财政收入确实是产业园经济规模的重要衡量标准,但其并不足以反映某个产业园的现实状况,衡量产业园的标准还应该包括: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法律法规、基础设施、软硬件条件等。
【经验】 创新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
记者:台湾的新竹科技园区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科技园被业界奉为典范,它们的经验有哪些?
徐顽强:他们的共性有几个方面:一是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如印度政府先后出台了几个国家政策,如“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等;二是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新竹科技园是全台湾博士、硕士密度最高的地区;三是形成了合理的产业政策,为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他们均能及时调整园区的产业结构,不断推出新的信息技术产品,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四是这些科技园区均形成了创新的观念和风气,建立了创新的制度和环境,不断地推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税收和财政收入确实是产业园经济规模的重要衡量标准,但其并不足以反映某个产业园的现实状况,衡量产业园的标准还应该包括: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法律法规、基础设施、软硬件条件等。
二、普遍弊病
本土产业链未成气候
有些地方甚至企图强制进行不自然的联合,或者将区域发展看作一种纯技术的建构,臆想通过技术专家的分析,找出产业链缺失的环节来设法补救。
【现象】 产业链条短
记者:产业园区不仅对土地有较高要求,其实更对周边配套有严格要求,目前,国内城市在发展产业园区方面暴露出的普遍性问题有哪些?
徐顽强:产业园区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忧之?乐之?至少依我个人的观点,忧大于乐。姑且不谈它们的经济贡献、“污染贡献”,但就其存在的问题就不少,简单地可归结为:首先是产业园区的生产隐患和环境隐患存在;其次是产业链条短,延伸不足,缺乏终端产品,且链内结构单一,链条之间缺乏关联性;再次是本土产业链未形成气候,自有品牌不多。有些地方甚至企图强制进行不自然的联合,或者将区域发展看作一种纯技术的建构,臆想通过技术专家的分析,找出产业链缺失的环节来设法补救;最后是各种技术、金融、信息中介服务机构的缺失。
【原因】 主导产业不明确
记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徐顽强: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各地政府重引进园区的投资,轻园区的规划管理,导致很多产业堆积在一起,却没有形成产业链;对人才在产业园区发展和环境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大量的专业人才集聚是发展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其产业园区的定位不清晰。大多数园区没有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体系雷同、规模小、重复建设多、水平低、创新能力弱、消化吸收能力不强。
正是以上方方面面造成了我国产业园区整体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
三、园区价值
产业集群降耗增效
新型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园区是东莞承接区际、国际产业转移,调整和升级区域产业结构,集约发展工业的最佳载体。
【意义】 集约型发展之需
记者:东莞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在这个背景下,发展产业园区是否有特别意义?
徐顽强:产业园区化是区域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在新型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园区是东莞承接区际、国际产业转移,调整和升级区域产业结构,集约发展工业的最佳载体。
现代社会要求什么?无外乎快速、便捷、高效。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要求资源的有效集中和利用,而产业园区为资源的有效集中和利用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基础,更有制度基础。
【价值】 产业集群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记者:东莞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面临着土地、资源、环保等多重压力,园区经济对转型的促动作用何在?
徐顽强:应该说,发展园区经济是东莞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园区经济的价值在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合理性则在于它有效降低了各种交易成本。相互关联的众多企业在空间上聚合在一起,方便了政府的城区规划和市政建设,以治理工业污水来说,如果各厂商在地理空间上相隔甚远,那么政府就不得不花很多冤枉钱在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上。
发展产业园区的一大好处就是,它有效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外,发展产业园区经济具有“马太效应”,一旦园区经济走上正轨,整个产业链建设完成,它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带来更多的企业、资金、人才和商机,这样城市的人望、核心竞争力才会上去,政府也会因为经济发展、税收增加而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四、园区宗旨
谋求居民幸福生活
发展产业园区的宗旨,应该是为生活在东莞的居民谋福利,它切实表现在是否保护了土地原使用者的利益、治理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是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员工在园区工作和生活是否便利等方面。
【偏差】 工业园区多而不强
记者:据估算,目前东莞32个镇街中,平均每个镇有8个工业园区。
徐顽强:在我看来,东莞目前工业园区呈现“多而不强”的状态,由于现实中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导致东莞的工业园区只能发展到这种状态,如果园区想要继续壮大,它将面临很大的阻力和障碍。
园区经济发展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政府所能做的只是顺应它的发展,绝不可用行政手段强行将园区合并以求大求强,这样做只会起到反效果。
【缺失】 无国字号园区影响引资
记者:东莞目前尚无国家级园区,对转型中的东莞来说,是不是一种缺失?
徐顽强:由于历史原因或者其他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东莞至今仍未有国家级园区,这确实是一种遗憾。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4个,它们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特殊区域。
东莞现有松山湖、东部工业园、虎门港开发区,但由于没有升为国家级园区,所以使得它们在优惠政策、经济规模、吸引外资等方面多少存在些不足。
【宗旨】 营造人居创业环境
记者:今后东莞应怎样发展产业园区?
徐顽强:东莞是个制造业大都市,但并不是说这里只有制造业,实际上这里居住着1000万人口!我认为,不能为了发展制造业而发展制造业,因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民的幸福,发展产业园区经济也不能例外。
因此发展产业园区的宗旨,应该是为生活在东莞的居民谋福利。这不是一句空话,它切实表现在是否保护了土地原使用者的利益、治理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是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员工在园区工作和生活是否便利等方面。
五、园区招商
重视产业链避免非理性扩张
东莞产业园区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得在产业的集聚效率上下工夫,避免恶性招商、非理性扩张等经济过热行为,更要重视产业链招商,积极研究如何在现有区域空间上充分利用土地储备,实现可持续发展。
【引智】 提高高端人才比例
记者:东莞现在较高端的产业园区有松山湖、虎门港、东部工业园,但有外界评论认为发挥效益并不明显,与定位不清或目标过高有关。
徐顽强: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东莞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区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廉价劳动力到处都是,高科技人才天天在流失。任何厂商面对这种状况的选择就是:把制造工厂放在这里,因为一般劳动力低廉且充沛;而把科研资金和科技研发机构放在其他科技人才充沛且稳定的地方。因此东莞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区,不仅需要园区的建设,更需重视科技型人才的招揽。
企业的行为非常理性化无可厚非,因此东莞必须直面自己目前存在的这种“比较优势”。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利用自身廉价劳动力充沛的优势,专心发展制造业产业园区;二是努力改变城市人才结构,提高科技型高端人才在人才结构中的比例,并努力留住现有科技人才、吸引新的科技人才。
【招商】 重视产业链招商
记者:以前东莞很多镇街发展工业园区的做法是筑巢引凤,但回过头来看,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盲目筑巢、引来的未必是凤,甚至阻碍了模式创新。发展园区经济要防止哪些过热行为?
徐顽强:第一桶金的掘取总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但当前东莞产业园区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企业的空间聚集,由于这种模式不重视内在机制的建立,使企业只是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聚集,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性,不利于园区企业的“生根开花”。
随着珠三角地区政策上的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可以预见,当东莞产业园区内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区内的一些企业就可能会再次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
这种流动会直接导致各园区之间产业结构乃至形态上的趋同,以及在低水平上的恶性竞争。甚至使得一些急于发展的园区出台各种地方性政策,以土地、厂房、税收的“低成本”、“零成本”招商引资。
同时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东莞各产业园区新建区域的范围将受一定影响,可供土地越来越少,园区的项目引进不得不“精打细算”,择优而入。就目前情况来说,东莞产业园区空间已基本接近极限,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得在产业的集聚效率上下工夫,避免恶性招商、非理性扩张等经济过热行为,更要重视产业链招商,根据园区确定的主导产业,对产业上下游企业进行招商,完善产业链条,积极研究如何在现有区域空间上充分利用土地储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政府角色
低价有限高效能干
应当强化东莞政府在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的领导和规划作用,但不能包办一切。政府职能发挥的重心应当在于产业园区内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营造有利于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
【政企】 水与鱼的关系
记者:政府和企业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各自应有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
徐顽强: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强化东莞政府在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的领导和规划作用,但不能包办一切。政府职能发挥的重心应当在于产业园区内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营造有利于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认为政府应当定位于低价、有限、高效、能干的角色,所谓“低价”,就是政府管理运转成本低;所谓“有限”,不是当“甩手掌柜”,而是集中精力管好应该管的事情;所谓“高效”,就是运转速度快,办事效能高,不搞面子工程;所谓“能干”,就是决策科学正确,宏观调控有力,有效地管理园区的社会、经济活动。
企业不仅是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实现产品生产、开展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形象一点说,如果政府是水,那么企业便是鱼。
【角色】 政府应扮演四种“身份”
记者:还是有点抽象,具体有哪几种角色?
徐顽强:具体来说是四种角色,第一是决策者角色,因为科学、有效的决策是园区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二是管理者的角色,要管市场管不了、无法管的事情,直接管理园区内基础性、公益性的事情;第三是协调者角色,通过协调,最大限度地释放园区内企业、人才的内在潜力;第四是监督者角色,就像球场上的裁判一样,时刻关注园区内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否有违规现象,对违规者给予应有的处置,以保持良好的竞争,运行秩序。
此外,还需要提醒的是,应该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度,政府不能试图进行全面的干预,而要把握好“分寸”;注重扶持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以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园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还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在注重发挥东莞当地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广泛汲取珠三角、长三角、世界先进科技园区的先进文化,以促进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
记者:您认为东莞产业园区发展还需要在哪些具体措施上下工夫?
徐顽强:对东莞产业园区来说,靠什么“出名”和“显灵”?我认为: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强化技术创新是园区的希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加快园区产业的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园区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从而实现园区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二,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应加强协同创新,有效整合官—产—学、研—资—介等创新创业资源,保护创新成果和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矛盾,发挥创新网络的组织、建设和维护的宏观功能,尽快建立自身特色的区域创新网络,提高园区的区域创新能力。
第三,进一步深化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园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力度和政策体制性的辅助支持措施。
第四,建立园区协调合作发展机制,目前东莞产业园区之间合作较少,同位竞争比较激烈,使各个高新区不能达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应尽快建立园区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同质性的竞争。
第五,是加快松山湖申报国家级园区的进程,同时力争将其打造成生态科技园区,为东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我始终相信,在今后几年,东莞各产业园区通过突出抓好科技、产业、服务、环境、制度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必将使之成为带动东莞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强大引擎,从而最终成为建设“创新型东莞”的重要平台。
七、有效路径
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
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强化技术创新是园区的希望。
http://www.news111.com.cn/shizheng/content/2008-04/22/content_73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