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ngjiangtimes.com 2008-2-2 5:56:00 来源 : 长江商报
武汉多个相关部门表示:抗击灾害,政府应快速建立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此次雪灾暂时得以缓解后,武汉市众多职能部门都在总结和反思——面对自然天灾,即使我们不能未雨绸缪,但如果能事先做好预案,事先从制度上以及中途在措施上对抗灾、减灾进行保障,也一样可以将灾害降低很多。
雪灾后如何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昨日,民政、气象等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通过这场雪灾,他们会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做进一步的调整,“毕竟吃一堑长一智”。代市长阮成发也表示,在抗击雪灾的制度建设上,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不少,对于市民提出的抗雪灾是否可借鉴防汛模式的建议,他表示将对这个提议进行研究。今后,武汉市政府将尝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发布指导信息,并且制定相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手机短信跟市民“打招呼”。
大雪前
灾前预警机制尚待完善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场大雪,对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都是一场不小的考验,眼下,对于武汉来说,这场大雪可能即将过去,让我们回过头看一下,在这场大雪来临之前,我们是否做到了未雨绸缪或者有备无患?在汉大学生沈俊岭说,如果政府部门能早一些告知我们今年的大雪会持续这么长时间,那我就会早做准备,趁大雪还未封路之前就回家,也不至于现在被困在武汉。”
气象:“要是早知道会持续降雪,我会提前回家”
自从1月15日放寒假开始,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沈俊岭就一直“滞留”在学校,因为他回重庆老家途经的盘乡公路至今还是厚厚一层雪,出行不安全。
“其实,如果政府部门能早一些告知我们今年的大雪会持续这么长时间,那我就会早做准备,趁大雪还未封路之前就回家,也不至于现在被困在武汉。”沈俊岭说,下雪前夕,他从网络等媒体上都没有找到关于后来降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信息。通常最早能接触到天气信息的是气象部门。1月14日,省气象局就启动湖北重大气象灾害(道路结冰和降雪)预警应急预案二级应急响应,并迅速向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部门汇报。同时,也加大了预报频次,由原6小时预报一次加密到3小时一次,“我们还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等多个平台,实时滚动向公众传递天气信息。”
“尽管如此,最初我们也没有预料到这场大雪会来得如此猛,持续时间会如此的长。”湖北省气象局应急办副主任何志学说,因为从技术角度来讲,目前天气预报的一般只能把握5-7天的准确度,对于更长的时间的天气变化情况,只能大体上预测,但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何志学说,从气象角度来讲,如果预测天气的科技含量再高一些,能预报的天数能更长时间,那么就可以提前更多的时候向有关部门传递信息,让整个社区都能做好准备,以避免灾害到来时会措手不及。
除雪:事先的准备措施“还不是很到位”
对这场大雪预料不足的不只是气象部门。家住武昌八一路的刘小姐,自从1月11日下雪以来,就已经摔了三跤,两次在大理石路面,一次是在天桥上,导致右手骨折,至今仍在家休息。“下雪以后,很多时候马路上的积雪并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导致路太滑。”刘小姐认为,路面积雪没得到及时清理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坦承地说,我们城管部门准备得还不是很到位。”硚口区城管局一位领导说,按往年经验,武汉市就算下雪,也顶多两三天就可自然融化,所以往年城管的工作重心是以“保桥为主”,首先要保证桥梁的畅通。“但是今年,持久的大雪,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工作策略,不仅要保桥,还要做好其他道路的清雪、融雪的工作。”
而这一工作策略的调整,随之带来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变化:最初准备的2000条草袋,不得不增加到8000条;最初准备的20吨融雪盐,也迅速增加到160吨;最初准备的6台融雪车,也赶紧增至20多台……
尽管城管人员的工作相当辛苦,但武汉市城管局也坦陈,有了今年的经验教训,如果来年还有这样的大雪,他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至少在预案阶段就可以考虑得更为周全。
预警信息发布能否更快捷?
1月15日下午,家住汉口香港路的市民钟元元收到一条落款“武汉市人民政府”的短信:“广大市民:据市交委报告,受恶劣天气影响,今日我市高速公路全线关闭……市内通往黄陂、新洲的客车停驶……”
此后直至昨日,很多市民收到了类似的短信,哪些公交线路停运,哪些高速公路被封,都有显示。一些老市民惊讶地说:“市政府给百姓发短信,这还是头一回。”
据了解,此举起因于15日上午代市长阮成发到长途汽车站查看雪情时的一句话。当天因高速公路全线关闭,傅家坡长途汽车站已停运,但仍有大批不知情的旅客前往车站。阮成发见状,认识到通过手机短信先跟市民“打个招呼”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事实上,2007年11月,时任湖北省副省长的阮成发曾在一次电视电话会议上举过一个例子:2005年9月,台风“卡努”登陆上海,第二天每个市民都收到政府发来的手机短信:“全市中小学放假一天”。他总结道:“这种政府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作出的快速、现代化的反应机制,以及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根据代市长的想法,武汉市政府尝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发布指导信息,而且将制定相关规定,今后会定期不定期地通过手机短信跟市民“打招呼”。
大雪中
抗雪可否借鉴“防洪”机制?
“政府不分家,面对这样出乎意料的气象灾害,各个职能部门再也不能各自为战了,必须统一起来、协调起来!”1月26日,天涯社区一篇ID“武汉佬”的帖子引发大家的深思——如果武汉市各大职能部门能够更加齐心一点,如果政府能够提前出台措施和制度,更加强有力地调度、安排,那么人们在这场雪灾到来之初应该会减少一些慌乱和盲目。
职能部门需要政府来协调
你可能已经听到看到这样的情形:城管部门要对长江大桥二桥撒盐化雪,然而原本拥堵的路面因为撒盐车突然出现而变得更加寸步难行,交管难以疏通;供水部门要修补爆裂管道,城管担心挖路破坏路面不同意,交管的道路压力也陡增。
“作为一座8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大雪一下,各部门就乱了阵脚,甚至互相‘打架’。我想我们需要由市政府成立专班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保证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行动联动”。武汉市交管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武汉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彭泽君认为,这次抗灾保电工作中,有一个方面做得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沟通,更多地争取政府的支持和统一调度。
可否借鉴防汛成立“抗雪指挥部”
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每年冬季遇到雪天,武汉市都会成立由交委、公安、交管、城管等部门组成的“融雪防冻指挥部”,负责全市道路撒盐化雪、交通调度等工作。然而今年持续近一月的大雪天气,让所有人意识到一个更为严峻的事实:雪灾带来的不仅仅是路滑、堵车、交通事故,还有与生活更为密切的食品价格飞涨、医院就诊猛增以及受灾民众的逐日增加。
一些热心的市民致电本报,直接提出他们心中的设想:在武汉市成立类似防汛指挥部的“抗雪指挥部”,借鉴其操作模式和长效机制,联合所有与抗击雪灾相关的气象、民政、物价、农业、城管、交管、水务、供电、供气、商务、卫生、房产等政府职能部门,各部门派出一把手或负责人坐镇值班,有信息及时共享、作出反应。
“或者直接把‘防汛指挥部’改为‘防灾指挥部’,通过周密的预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侵害。”省人大代表、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有力的、无阻碍的统一指挥是保证打好硬仗的前提。
各部门需要加强互通联动
也有一些部门提出,政府的统一部署是一方面,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与市民之间,也应该加强互通互动。
湖北省气象局应急办副主任何志学说,灾害来袭,气象部门可以与众多民生部门加强联动反应,制定出更人性化、专业化的预报服务。“比如气温陡降,气象就可以及时通知供水部门,并联合向市民发布关于包暖水管之类的提醒信息。”
武汉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武汉电网用电压力大增后,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业企业能够主动让电与民。“作为企业,供电公司无法单方面决定对工业企业进行用电限制,但是对于突增的用电负荷,我们更希望用电大户能够在用电紧张时期主动调整生产方式,避开用电高峰期。”
政府应急指挥棒要硬起来
1月19日,武汉市政府召集市应急办和气象、民政、物价、农业、城管、交管、水务、供电等14个部门负责人,首次启动今年最高级别的融雪防冻工作预案——突发性降雪处置预案。
根据应急预案要求,确保“应急物资、值班人员、应急队伍、应急措施”四到位;及时补充防冻化雪物资、器械装备,确保关键时刻上得去,上得快;加强巡查,及时处置路面各项应急情况。市区指挥部,各区、各责任单位巡查人员、24支应急队伍要全面加强路面巡查;市区指挥部全面掌控全局情况,及时调度,同时,巡查人员做好现场调度,一旦出现问题现场落实督办;组织“门前三包”单位开展防冻除雪活动,方便市民出行。
“是不是要成立类似‘防汛指挥部’的‘抗雪指挥部’,这点还需要专门研究。”武汉市代市长阮成发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大雪后
保证居民生活应急措施要跟上
一场大雪一场困。经过20多天的抗雪历程,武汉市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生活似乎逐渐变困难了,水、电、物价、住房……都成了问题。 “相关部门应急措施必须及时跟上,保证百姓的生活质量,防止大雪过后留下后遗症。”家住青山红钢城的程爹爹认真地说。
蔬菜:下雪天,菜价能不能不上涨?
雪一直下。从1月11日晚至昨日都未停歇,当浪漫的雪景变成残酷的雪灾的时候,持续的大雪对各个职能部门的抗灾能力也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大白菜每市斤1.5元,红菜薹9元,青椒6元,莴苣3.8元……随着大雪降临,12月27日,武汉市蔬菜零售价格比11日上涨了30—50%。家住武昌戈家营社区的陈太婆更是连连感慨:在1月28日,她还遇到过5元一斤的小白菜和12元一斤的红菜薹的高价。
为控制菜价上涨过快,武汉市农业局将500万公斤基地储存蔬菜投放批发市场。即便如此,武汉市蔬菜供应仍不容乐观,据武汉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因大雪造成交通受阻,进入武汉的各个高速公路几乎全部关闭,原来外来农产品进入武汉需要1-2天,现在3-4天也难以抵汉。
在遇到灾害天气、公路被封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保障武汉市的蔬菜供应呢?武汉市农业局种植业处处长王火明也在思考。他说,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武汉市农业局一方面将加大蔬菜的储备量,争取在完全不靠外来农产品的情况下,储备的蔬菜能应付全市市民5-7天的消费;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武汉自有菜地大棚的数量,同时也将考虑通过铁路来运输外来农产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力争有备无患。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职责范围内尽最大可能控制物价,保证涨幅在合理的范围内。”武汉市物价局价格信息及调控处负责人称,天气恶劣,蔬菜收割、运输、贮存成本都在升高,而且高速公路一封,外地生鲜蔬菜较难进入武汉市区,不涨价是不现实的。面对物价上涨,我们就没办法吗?武汉市物价局认为,根据《价格法》,除了对销售实行调价备案以外,还可以对生产实行提价申报,对销售实行限制差价率、规定限价,甚至在特别紧急的时刻由国务院启动冻结物价,也就是把物价限定在某一天的水平上。
水电:“这个决定如果早来几天,应对会更加主动、及时”
连日的大雪恶劣天气给供水设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仅1月15日一天,武汉市水务集团汉口供水部就受理各类报修信息588起,其中水箱漏水、防冻12起;设备故障2起;表破229起;均为恶劣天气下供水设施的损坏。
据统计,武汉市供水管网有5000多公里长,其中2000多公里的管网是二、三十年前铺设的,由于当年没有更好的设备,这些管网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极易出现爆管等各类故障。
武汉市水务集团一位负责维修破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全市破管太多,工作人员疲于检查、修复,直到1月27日,集团才决定将管径100毫米以上的破管情况上报市政府,包检查、修复,直到1月27日,集团才决定将管径100毫米以上的破管情况上报市政府,包括破管位置、维修时间等。“这个决定如果早来几天,相信应对会更加主动、及时。”
对话代市长阮成发:
特大城市管理不能再依靠传统手段
昨日,武汉市代市长阮成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从对话中,记者感受到,他已经在这场大雪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抗雪效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长江商报:今年武汉市遭遇了50年不遇的雪灾。在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抗击雪灾的过程中,您认为整个应急系统表现如何?
阮成发:从整体上看,表现还是不错的。
长江商报: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吗?比如交通、物价、水电供应等。
阮成发:(微笑)这个问题应该问一下市民朋友,问问武汉人民满不满意。
长江商报:通过这场大雪,从制度这个层面讲,武汉市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阮成发:要改进的地方还有不少。最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想办法为普通百姓多做一些事情,把雪灾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尽可能地再降低一些。
必须保证有一个高效指挥平台
长江商报:有没有可能像夏季成立防汛指挥部那样,由政府牵头成立类似专班应对雪灾?
阮成发:这个问题要研究,人不一定聚在一起,但是必须保证有一个正常的指挥平台,让各个职能部门在大雪来袭的时候能够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尽可能把天气对百姓的影响了解得更及时一点,处理故障时反应更灵敏一点。
长江商报:您曾提出武汉市应该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应急机制。能不能具体谈谈您的设想?
阮成发:举个例子,如果再发生这样的大雪天气,哪个社区水管破裂了,电子地图上就应该可以显示,有多少人的供水受到了影响,根据受影响人群数量的多少,以及水管何时修好,都能有动态、实时的反映。现代化的特大城市管理,不能再依靠传统的手段,必须有现代化的应急机制。
专家说法
雪灾暴露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足
“自然灾害不可能不发生,但灾害带来损失的大小,很大一个因素取决于政府的组织能力和民众的抗灾意识。”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国华认为,面对这场雪灾,我们的抗灾能力和经验还是显得不够。
王国华说,如果在刚刚获知下雪的消息后,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能立马行动起来,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同时,也能将集贸市场菜棚、加油站棚顶上的积雪都能及时清理,那么就不会发生棚顶坍塌的事故了;如果在天气刚变冷的时候,政府部门能组织志愿者对裸露在外的水管进行包扎,或者是打掉对电线上的冰凌,那么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停水、停电事故的发生……而所有的这些,都应该是在平时,由政府部门组织市民参与的,主要用于突发灾害的防范。
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教授、武汉市政府参事许国新则认为,此次雪灾,也暴露出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足的问题。
许国新认为,此次雪灾造成很多自来水管冻裂,导致不少用户停水。同时,还有一些地下管道被冻住,导致污水四溢。
“尽管这些问题我们的维修人员在日夜不停地抢修,但这些问题几乎都是市民打电话投诉或是媒体见报后,维修人员才赶赴现场的。”许国新说,在现代高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能不能运用电脑科技,对全市的自来水管、地下排污管道进行监控,只要哪一条管道出了问题,工作人员就可以在电脑上看出来,并马上赴现场抢修,这样一来,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就会快很多。
他山之石
哈尔滨:入冬即建联动机制
去年11月,一入冬哈尔滨市交警、城管、气象三部门就提早制定了预案并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19日,协调联动机制运转启动。
一旦有雪情或其他恶劣天气预报,气象部门提前1至3天按照黄色、橙色、红色三个级别发出降雪预警信息,哈市交警部门按照不同的预警等级,分级别部署警力及时疏导交通。城管部门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在降雪后的第一时间清理哈市主要路段的积雪,尤其对一些坡路、繁华路口等地点进行快速清雪,以防止积雪造成大范围堵车。
本报记者 刘春燕 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