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高中三年奋力拼搏,大学新生满怀希望进入高等学府。面对大学新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新的人际氛围和生活环境,来自五湖四海的大一新生们既兴奋又陌生。为此,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教学顾问组成员孙志强教授。他以一个老学长,老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对广大新生提出了8点建议,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学有所成。
从江河中游泳到大海中游泳
有的学生认为,“进大学就自由了,可以玩个痛快”,那就大错特错了。特别是在“大一过渡期”,有的新生把握不住自己,到大二才开始“睡醒”,有的“醒”得更晚,极个别的甚至混了四年还没有“醒”。
有个比喻很好:中学的学习相当于在江河中游泳,与河岸的相对速度感觉明显;大学的学习相当于在大海中游泳,虽然自己拼命地游,但看不见参照系,不知道自己游得多快,把握方向更难。这是对自己毅力、意志的磨练,同学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主动适应。
痴迷能学好 发疯能学精
大学本科对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培养目标,这是共性。但是,教学计划如何在每个学生身上实现,必须结合每个学生的基础条件、个性爱好、思维方式,不能搞“标准化”。
同学们在大学学习中,在完成教学计划共性要求的同时,要发现适合自己智能特长、最有兴趣、最有潜能的学科,争取老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在某一专业领域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一位名家在谈学习时说:感兴趣就能学会,痴迷就能学好,发疯就能学精。要防止和克服平均主义地使用精力和时间,门门功课得高分,不一定都是创新能力很强的学生。
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
大学和中学的师生关系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尊师爱生是共同的。不同的是,大学的师生关系更加强调师生平等、民主地探索真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不是知识和真理的绝对权威。教师和学生都是“学者”,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中的“学者”。在学术问题上师生之间有不同观点甚至争论是正常的,是学术发展的正确途径。
老师只是给一张“地图”
现在,高校正在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采用讲授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真理的家园。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改革的发展不够平衡,老师讲课(配合多媒体显示),学生听课记笔记(有的学生已不记笔记了)仍然是多数课堂教学的传统方法。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应该强化自主学习的理念,老师只是给你一张最新的“地图”,具体的路由自己走,对“旅游点”进行详细考察并写出高质量的“游记”更要靠自己。
主动实践是成才关键
大学里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培养自己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大学里的理论学习主要是课堂教学及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活动;实践学习主要是实验、实训、临床、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指出:“主动实践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的质疑,分析总结等,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参加科学研究是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最好途径。
让自己能够多才多艺
怀特海教授有句名言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根据脑科学理论,人的左脑管逻辑思维,右脑管形象思维,即创新思维。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这不是偶然的。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人才都是多才多艺的。同学们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充分发挥左右脑的功能,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学会合作是创新型人才基本要求
大学是思想活跃的高层次知识青年最集中的地方,在这样的集体中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宽容别人的短处,并严以律已,团结同学,合作学习、合作研究和合作做事。现在世界高校为什么大力倡导合作性学习?因为当今的科学研究一般已经不是单个科学家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行为。
学术自由 纪律严明
哈佛大学以高度的学术自由著称于世。但它还有另一个理念: “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
有这样一个故事: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图书馆(馆内珍藏哈佛牧师遗赠的400本书,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携带出馆外)。在大火发生前,一名学生私自将一本书带出馆外。第二天,他得知着火的消息,立即意识到这本书是哈佛牧师捐赠的400本书中唯一存世的一本了。于是,他找到了当时的校长霍里厄克,把书还给了学校。校长收下书,并感谢了他,然后下令把他开除出校,理由是,这名学生违反了校规。
西方许多大学在新生入校时必须签订遵守校规的承诺书,否则就不要上这所大学。
我的理解是,大学“学术必须自由,纪律必须严明”。大学生是成年人,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遵纪守法是其底线。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whwb/html/2008-09/05/content_410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