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的陈鹤给人的最深印象是谦虚。当笔者采访她时,她一再申明自己没有什么可写的。但听过她课的学生都知道,她的确是一位“可写”的老师,因为她有很多独特之处。
不像“老师”的老师
陈鹤年轻的面容和清脆的嗓音实在与人们印象中严肃的老师挂不上钩。在她的课堂上,你可以随时插话提问,可以跟她辩论,可以大声反驳教科书上的观点。因此她的课堂上也常常热闹非凡:同学们分成好几派,就某一个观点引经据典,唇枪舌剑。陈鹤却有本领将看似乱哄哄的场面把握得恰到好处。每种观点都有表达的机会并都能被她以精准的语言总结和评价。如果哪个学生提出了一种她没听过的观点并能言之有据,定可得到“最高礼遇”——这种观点将增补进陈鹤的教案中。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权威,陈鹤说:“如果要拼命维护权威的身份,就放不下架子,无形之中是排斥了别人也孤立了自己,最终很难有大成就。”
“不安分”的安分
说她“安分”,是因为她攻读经济学从本科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任凭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仍旧能够潜心做学问;说她“不安分”,是因为她毕业短短三年来,尝试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工作:证券分析师、教师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动与静,理性与灵性,都鲜明地体现在她身上。因为自身的经历,她带着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因材施教:对理论感兴趣的同学,她引导他们了解学科前沿,摸索研究方法;对实践感兴趣的同学,她与他们谈工作心得,指点就业门道。做了老师之后,她仍是“不安分”于某次一劳永逸的备课:哪怕是讲过几十遍的课,她也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备课,花更多的时间去总结。
可以直呼名字的老师
学生们愿意与她做朋友,给她发E-mail探讨各种问题。她关注BBS上学生们的言论,尽可能地参加学生活动,把几十个学生请到家里去包饺子吃。她总让学生惊诧于她对学生的热情,而她的解释却很简单: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
善于和学生沟通,处处理解学生,使学生们在她的面前无拘无束,甚至可以直呼“陈鹤”,这也是陈鹤难能可贵的地方。“回忆我的学生时代,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已忘得差不多了,但一些老师在课下好的言谈举止却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这是讲台外老师“身教”,后来成了陈鹤自己的“第二课堂”的教学特色。平等、谦虚、勤奋、好学的气质在每一次都无形地感染着和她相处的学生,真正是“身教重于言教”。
陈鹤说:“对年轻人‘投资’是最好的‘投资’,因为其回报是不可限量的。这种回报不限于私人之间,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这其实也是陈鹤一贯的教育观。 (载《华中科技大学周报》第1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