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刊文章 1、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与发展》,1986年第1期。 2、从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探讨西部地区技术引进的方式,《科学·经济·社会》,1987 年第2期。 3、技术与经济区域开发,《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8年第1期。 4、我国智密区建设刍议,《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年第2期。 5、我国现行科技奖励体制存在的问题,《科技管理研究》,1989年第2期。 6、澳大利亚的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深圳特区科技》,1990年第3期。 7、澳大利亚最大的科研组织——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科学学研究》,1990年第2期。 8、澳大利亚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科技管理咨询》,1990年第10期。 9、澳大利亚的工业研究与发展,《科技管理研究》,1990年第3期。 10、 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几个重点,《开发研究》,1990年第3期。 11、 澳大利亚企业技术引进受到的限制,《引进与咨询》,1991年第1期。 12、 澳大利亚现行的技术创新政策,《外国经济与管理》,1991年第8期。 13、 澳大利亚政府的科学技术管理,《科技管理研究》,1991年第3期。 14、 区域经济比较研究,《开发研究》,1991年第3期。 15、 技术地理:一门即将产生的边缘学科,《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16、 澳日科技、经济合作的新构想,《城市开发》,1991年第7期。 17、 澳大利亚政府的技术创新资助管理,《中国软科学》,1992年第6期。 18、 我国科技奖励设置若干问题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1992年第4期。 19、 DSTO新近的研究成果及商业活动,《现代兵器》,1992年第4期。 20、 澳大利亚各州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若干对策,《外国经济与管理》,1992年第4期。 21、 科技奖励中的时空效应,《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2年第11期。 22、 科技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科学管理研究》,1992年第5期。 23、 论科技奖励的竞争机制,《科学管理研究》,1992年第4期。 24、 澳大利亚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与发展》,1992年第3期。 25、 科技奖励评审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与发展管理》,1993年第2期。 26、 澳大利亚初级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亚太经济》,1993年第2期。 27、 论时间效应及其与科技奖励的关系,《科研管理》,1993年第1期。 28、 澳大利亚初级产业的研究与发展,《科学管理研究》,1993年第5期。 29、 澳大利亚通讯业的技术进步,《企业技术进步》,1994年第1期。 30、 澳大利亚有关“国家职责”的科技研究,《科研管理》,1994年第4期。 31、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动向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32、 软科学成果评价的四个要素,《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9期。 33、 培育咨询市场,发展咨询产业,《中国科技论坛》,1995年第6期。 34、 国外咨询业的发展,《外国经济与管理》,1995年第8期。 35、 东亚技术共同体:一个明智的选择,《科学学研究》,1995年第1期。 36、 企业高新技术开发的切入点选择,《科技管理研究》,1995年第1期。 37、 近年来我国科技奖励的新发展,《科技导报》,1995年第9期。 38、 科技工业园本质初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11期。 39、 科技奖励异议现象与根源,《中国科技奖励》,1996年第2期。 40、 科技奖励评审系统的前馈控制,《系统辩证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1、 国外科技工业园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年第11期。 42、 科技工业园发展理论述评,《软科学》,1996年第3期。 43、 决策效益评估的几个问题,《软科学》,1996年第1期。 44、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的现状及特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年第8期。 45、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兴起的原因及其发生机制,《科学学研究》,1996年第2期。 46、 我国咨询产业的发展与管理,《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第2期。 47、 科技工业园的进化,《科学·经济·社会》,1996年第4期。 48、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存在的问题,《科技开发动态》,1996年第2期。 49、 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科技管理研究》,1996年第6期。 50、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的产生、特点及影响,《科技导报》,1996年第7期。 51、 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奖励的性质,《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52、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与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声誉与强度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12期。 53、我国科技奖励中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现状简析,《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第4期。 54、 咨询市场的特征、运行机制及管理,《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7期。 55、 关于我国民间科技奖励活动的管理建议,《中国科技奖励》,1997年第1期。 56、 影响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诸因素探析,《软科学》,1997年第4期。 57、 科技工业园的进化,《科学学研究》,1997年第2期。 58、 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过程,《科学学研究》,1997年第1期。 59、 论科技奖励的对象及分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年第5期。 60、 中英日德美咨询市场类型比较,《科技管理研究》,1997年第6期。 61、 我国咨询市场现状分析,《科技导报》,1997年第8期。 62、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的若干问题,《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63、 中英日德美咨询市场规模比较,《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64、 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的继承与超越,《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6期。 65、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与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声誉与强度问题,《中国科技奖励》,1998年,第3期。 66、 信息化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载《电脑之辩》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67、 中、英、日、德、美咨询市场运行机制比较,《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年第1期。 68、 我国咨询市场竞争机制初探,《软科学》,1998年第3期。 69、 技术联盟:类型、效益与成本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8年第8期。 70、 科技奖励的动力与运行机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6期。 71、 咨询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年第5期。 72、 论咨询市场的管理手段,《武钢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73、 中外科技奖励制度的文化背景分析,《软科学》,1999年第S1期。 74、 咨询价格模式评析,《软科学》,1999年第S1期。 75、 我国咨询市场管理初探,《理论月刊》,1999年第Z1期。 76、 企业技术开发合作决策分析,《科研管理》,1999年第4期。 77、 科技奖励的效应理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4期。 78、 咨询市场的概念和分类初探,《科学管理研究》,1999年第1期。 79、 美日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竞争与合作,《科技管理研究》,1999年第3期。 80、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科技奖励体制改革,《科技管理研究》,1999年第1期。 81、 我国咨询市场管理模式的选择,《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82、 企业技术联盟:概念、本质及动力,《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2期。 83、 企业技术联盟:风险与防范,《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0期。 84、 技术创新组织的比较分析,《软科学》,2000年第2期。 85、 企业技术联盟初探,《企业技术进步》,2000年第4期。 86、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现状分析,《科研管理》,2000年第4期。 87、 产业界对企业技术联盟的认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第3期。 88、 美、日、欧盟企业技术联盟发展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第2期。 89、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11期。 90、 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战略意义,《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9期。 91、 美国的企业技术联盟,《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第5期。 92、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行为,《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第2期。 93、 企业技术联盟评估指标体系初探,《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94、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第2期。 95、 构建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协调机制,《软科学》,2001年第4期。 96、 欧盟的企业技术联盟,《软科学》,2001年第1期。 97、 企业技术联盟成本及其分配,《科研管理》,2001年第4期。 98、 企业技术联盟效益及其分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第6期。 99、 绿色冲突:形式、特点及对策,《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00、构建企业技术联盟的强化机制,《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1期。 101、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1期。 102、企业技术联盟的风险分配,《科技管理研究》,2001年第4期。 103、中外科技奖励制度的文化背景分析,《中国科技奖励》,2002年第2期。 104、中外科技奖励制度比较,《中国科技奖励》,2002年第1期。 105、同行评议:科学共同体的民主决策机制解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年第1期。 106、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及选择,《科研管理》,2002年第5期。 107、日本绿色技术创新现状及发展趋势,《科技与管理》,2002年第4期。 108、经济全球化中的技术创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10期。 109、美、日、欧盟绿色技术创新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7期。 110、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运行,《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4期。 111、美国绿色技术创新现状及趋势,《科技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12、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科技导报》,2002年第5期。 113、绿色技术,《今日科技》,2002年第2期。 114、企业技术联盟的公平分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15、欧盟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6期。 116、生态工业园区内工业链特征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17、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宏观构想,《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4期。 118、选择理论:科技园区区位的新视角,《中国高新区》,2003年第12期。 119、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趋势,《企业技术进步》,2003年第1期。 120、企业技术联盟的成本控制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7期。 121、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法律制度保障,《科技与法律》,2003年第2期。 122、企业技术联盟的成本变化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1期。 123、企业技术联盟的成本构成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3期。 124、我国企业实施ISO14000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2期。 125、企业技术联盟与海尔成功之路,《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1期。 126、工业生态学与生态工业园区,《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1期。 127、企业技术联盟的理论透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28、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29、生态工业园区概念的理论渊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3期。 130、国家应急科技支撑体系框架构想,《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5期。 131、科技园区的四大发展趋势,《中国高新区》,2004年第7期。 132、科技园区的土地利用,《中国高新区》,2004年第4期。 133、科技园区未来的发展趋势,《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6期。 134、面向经济全球化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3期。 135、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经济布局的新探索,《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136、企业技术联盟中的信息不对称,《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3期。 137、政府与企业技术联盟,《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3期。 138、企业技术联盟的效益构成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5期。 139、从7-ACA项目看我国制药业的企业技术联盟,《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 140、企业技术联盟的组建策略,《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第8期。 141、我国科技奖励项目奖和个人奖研究述评,《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4期。 142、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第6期。 14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MBA教育,《商学院》,2005年第5期。 144、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力学与实践》,2005年第3期。 145、我国科技个人奖设置探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7期。 146、基于循环链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2期。 147、生态工业园区工业链与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比较,《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3期。 148、企业技术联盟中的冲突及其化解,《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期。 149、生态工业园区理论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 150、点击合同的行政监管,《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1期。 151、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运行与管理——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0期。 152、生态工业园区的内部结构,《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9期。 153、生态工业园区与技术创新,《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12期。 154、武汉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10期。 155、湖北省工业污染现状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第5期。 156、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57、创新体系:高新技术发展的保障——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5期。 158、国家科技奖励中项目奖与个人奖调整构想,《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3期。 159、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科技与管理》,2006年第4期。 160、武汉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与管理》,2006年第1期。 161、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科技与管理》,2006年第1期。 162、基于生物种理论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8期。 163、欧盟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特点及发展趋势,《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7期。 164、生态工业园区的区位模式,《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6期。 165、美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166、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期。 167、生态工业园的微观经济价值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8期。 168、创新集群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6期。 169、爱尔兰软件产业:市场、产品、公司及发展模式,《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6期。 170、科博会:成就、问题与对策,《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4期。 171、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第8期。 172、国家科技计划自主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的实证分析,《中国科学基金》,2008年第6期。 173、中国科协的知识桥梁角色——基于“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项目的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0期。 174、中国省部科技会商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9期。 175、中国省部科技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4期。 176、省部科技共建:背景、现状与完善,《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2期。 177、国家科技计划自主创新评价方法论,《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年第6期。 178、国内“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研究述评,《软科学》,2008年第6期。 179、完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推进自主创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8期。 180、基于主体要素视角的创新集群评价——以爱尔兰信息通讯技术集群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12期。 181、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82、企业加速器:概念、特征及意义,《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 183、芬兰ICT创新网络的空间分布,《科技与管理》,2008年第1期。 184、国家科技奖励获奖人员的年龄结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1期。 185、芬兰ICT创新网络的构成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186、爱尔兰软件产业的支撑体系,《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187、自主创新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变迁的影响,《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 188、学术评价机制与同行专家评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89、科技组织的竞争战略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2期。 190、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1期。 191、集聚耦合对创新集群演化的影响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3期。 192、美国企业加速器的现状、特点及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3期。 193、国外创新集群中的组织研究述评,《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第6期。 194、创新集群:当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式,《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3期。 195、企业加速器的渊源与发展模式,《科研管理》,2009年第6期。 196、创新集群的演化动力及其生成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8期。 197、论科技举国体制,《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198、省部科技合作:从国家科技管理迈向“国家-区域”科技治理,《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7期。 199、国内“省部科技合作、协商”研究述评,《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5期。 200、我国省部科技会商政策的形成探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24期。 201、我国省部科技会商政策的性质及实践意义,《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9期。 202、国内“企业加速器”研究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0期。 203、我国企业加速器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1期。 204、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205、创新集群政策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7期。 206、我国省部科技共建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 207、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科技合作40年,《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12期。 208、企业加速器的定价机制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1期。 209、创新集群:研究谱系与分析维度,《科研管理》,2010年第6期。 210、国外生态工业园区评价研究述评,《科研管理》,2010年第2期。 211、1978—2008:中国高新技术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4期。 212、会商路线图——省部科技会商制度均衡的政策工具,《科学学研究》, 2010年第9期。 213、现阶段省部科技合作背景及本质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2期。 214、高成长性:企业加速器的毕业标准,《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6期。 215、创新集群绩效评价:以欧洲IT集群为例,《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3期。 216、我国企业加速器发展对策,《科技与管理》,2010年第6期。 217、我国科技园区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选择,《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6期。 218、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及其与产业集群的区分,《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0期。 219、国内外府际科技共建比较与完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8期。 220、企业加速器的“加速”服务——基于IBA、SPARK BA、HTC等10个企业加速器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9期。 221、生态工业园区评价研究述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6期。 222、中国高新技术政策30年: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4期。 223、我国国内关于府际科技合作的文献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0期。 224、创新集群环境评价——以北欧国家ICT集群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9期。 225、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6期。 226、国外科技奖励“激励-竞争机制”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2期。 227、辽宁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0期。 228、我国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8期。 229、国内“高校多学科交叉研究管理”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 230、我国科技园区企业加速器的管理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年第4期。 231、基于科技治理的“省部科技共建”调控,《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232、美国企业加速器的管理模式——基于IBA、SPARK BA、HTC等10个企业加速器的实证分析,《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第1期。 233、《基于技术需求挖掘的创新驿站田野调查方法,《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9期。 234、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化趋势,《中国高新区》,2011年第3期。 235、企业加速器服务的四种定价方法,《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4期。 236、中国创新驿站建设的背景、现状与趋势,《情报杂志》,2011年第4期。 237、府际网络科技治理—省部科技会商制度的演进,《科研管理》,2011年第10期。 238、中国高技术企业成长性测度与评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4期。 239、论科技治理工具,《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6期。 240、论科技治理,《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第1期。 241、科技治理的模式:一种国际及国内视角,《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第1期。 242、美国企业加速器的准入机制——基于IBA、SPARK BA、HTC等10个企业加速器的实证分析,《科技与经济》,2011年第1期。 243、基于区域成长环境分析的中国高技术企业成长性,《科技与管理》,2011年第3期。 244、基于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的高技术中小企业成长性测度,《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4期。 245、基于成本变动的创新集群集聚耦合现象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3期。 246、国内府际科技治理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6期。 247、国内“创新驿站评价”研究述评,《技术经济》,2011年第11期。 248、企业加速器入驻企业的选择标准,《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 249、网络化治理视域下的省部产学研平台构建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50、省部产学研平台运行机制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251、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的网络设计及工作流程,《管理现代化》,2011年第2期。 252、企业加速器的退出方式,《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第4期。 253、高校多学科交叉项目组织与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254、企业加速器的功能定位——基于美国IBA、SPARK BA、HTC等10个企业加速器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 255、国外“群集智能”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7期。 256、科学技术与中国和平崛起,《学习月刊》,2012年第19期。 257、国外“创新驿站评价”研究进展述评,《情报杂志》,2012年第1期。 258、创新网络的价值链——以加拿大ICT创新网络为例,《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年第1期。 259、中国高层次人才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科研管理》,2012年第9期。 260、中国企业加速器发展路径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1期。 261、世界第一个企业加速网络,《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1期。 262、欧盟创新驿站网络评价研究进展与分析维度,《科学管理研究》, 2012年第1期。 263、创新驿站的功能定位——以欧洲IRC和EEN为例,《科技与经济》,2012年第3期。 264、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其中国特色,《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3期。 265、创新驿站技术成果的社会推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9期。 266、创新驿站的综合服务——以欧洲IRC和EEN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2期。 267、创新驿站企业需求挖掘的技术评估方法,《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年第6期。 268、从知识问题到创新集群知识治理:一项新的研究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5期。 269、中国创新驿站政策评价逻辑模型,《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11期。 270、创新工场:概念、功能与启示,《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2期。 271、发展创新工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S1期。 272、企业加速网络的兴起及治理结构,《科研管理》,2013年第10期。 273、政策评价逻辑模型范式变迁,《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5期。 274、创新集群中知识、组织和制度的共生演化,《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275、企业“孵化—加速”耦合对接的功能创新研究,《科技与管理》,2013年第6期。 276、国内创新型小微企业研究述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5期 277、创新驿站的综合服务——以欧洲和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2期。 278、国别地方政府研究的创新力作——《走出治理破碎化困境:法国地方政府改革研究》评介,《江汉论坛》,2013年第12期。 279、国外“绿色增长评价”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280、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产出与年龄分布”研究概述,《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281、创新工场组织结构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282、国内“可持续制造”研究述评,《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8期。 283、高新区企业“孵化 - 加速”的空间和基础设施耦合对接,《科技与经济》,2014年第1期。 284、知识库和联盟库对创新集群知识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期。 285、创新驿站环境场概念分析与内在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期。286、基于产业链的生态创新,《科技管理研究》 ,2014年第5期。 287、生态创新的“专利测度”方法,《科技管理研究》 ,2014年第5期。 288、从企业孵化器到企业加速器:缘起、演进及走向,《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第4期。 289、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加速”耦合对接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第16期。 290、孵化-加速对接:科技园区创新服务新趋势,《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11期。 291、国外“可持续制造”研究述评,《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2期。 292、欧盟“生态创新行动计划”的项目支撑及其启示,《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5年第3期。 293、我国生态创新政策体系的价值取向及构成,《科技与管理》,2015年第4期。 294、美国国立科研机构成果处置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1期。 295、治理“为官不为”的制度和程序设计,《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1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6、中国建筑业绿色增长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6年第4期。 297、中国渔业绿色增长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年第4期。 298、美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的处置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5期。 299、强化企业生态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当代经济管理》,第2016年第4期。 300、美国国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所有权研究——基于美国ARS、NIH等10所科研机构,《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2期。 301、智慧专业化:区域创新战略的理性选择,《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10期。 302、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智慧专业化评价——基于33个上市公司截面数据,《科技与经济》,2017年第10期。 303、创新型小微企业群集智能特性、网络关系与创新绩效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6期。 304、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第2期。 305、中国林业绿色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306、企业规模和所有权对工艺生态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基于重庆制造业的调查,《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1期。 307、国外“区域智慧专业化成长”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11-28。 308、中国与欧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比较——基于《2017欧盟创新记分牌》报告分析,《科学学研究》,2018-09-15。 309、美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8-09-10。 310、区域前瞻性创新政策网络构建有效性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07-13。 311、国内“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研究述评,《科学管理研究》,2018-04-20。 312、国外“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述评,《情报杂志》,2018-01-18。 313、区域前瞻性创新政策网络构建有效性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07-13。 314、国外“区域智慧专业化成长”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11-28。 315、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中国科技论坛》,2019-06-05。 316、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与时空格局演变,《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07-25。 317、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治理现代化之路,《国家治理周刊》,2019-07-10。 318、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加速”耦合对接模式,《科技创业月刊》,2019-06-25 319、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研究述评,《科学管理研究》,2019-08-20 320、如何进行有效的区域创新政策内容定制,《中国科技论坛》,2019-09-05 321、国外“智慧专业化战略”研究述评,《科研管理》,2019-09-20 322、社会资本进入创新体系建设:湖北的短板与选择,《科技创业月刊》,2019-11-25 323、智慧专业化:英国超低碳汽车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启示,《生产力研究》, 2020-04-15 324、智慧专业化视角下区域资源集聚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04-24 326、加快推进湖北“新基建”,《决策与信息》,2020-09-29 327、中国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科学管理研究》,2020-10-20 328、深刻理解、奋力践行科技发展新理念,《决策与信息》,2021-01-01 329、促进政府资助的科技成果有序进入市场,《国家治理》,2021-01-28 330、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及演化趋势”研究综述,《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03-10 331、石墨烯薄膜技术发展综述——基于DII数据库的分析,《科技创业月刊》,2021-03-25 332、基于DII数据库的中国石墨烯薄膜技术态势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21-05-14 333、中美日韩德图像理解技术发展比较——基于DII数据库的实证分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1-05-17 334、燃料电池汽车PEMFC技术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科技创业月刊》,2021-05-25
二、报刊文章 1、澳大利亚能源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5%,《国际商报》,1992年7月30日。 2、澳大利亚食品加工业发展状况,《中国科学报》,1992年12月25日。 3、澳大利亚信息产业的构成,《中国科学报》,1993年5月17日。 4、地球何以自卫,《长江日报》,1993年1月19日。 5、波及欧美的“RU486 运动”,《长江日报》,1994年2月9日。 6、科学社会学—透视科学中的“社会现象”,《长江日报》,1994年3月21日。 7、人类无性繁殖,不可跨越雷池,《长江日报》,1994年3月28日。 8、科学界的"劫贫济富", 《长江日报》,1994年4月11日。 9、科学不相信“谦虚”,《长江日报》,1994年4月25日。 10、失误,千金难买,《长江日报》,1994年5月9日。 11、学派领袖,科学的“掌门人”,《长江日报》,1994年5月16日。 12、大师离不开大师“真传”,《长江日报》,1994年5月23日。 13、给论文“打分”,世界难题,《长江日报》,1994年6月13日。 14、科学竞争未必平等,《长江日报》,1994年6月27日。 15、谁是“天使宠爱的人”,《长江日报》,1994年7月11日。 16、科学家爱美,《长江日报》,1994年8月8日。 17、科学发展需“争争日上”,《长江日报》,1994年9月5日。 18、科学界如何打假,《长江日报》,1994年12月12日。 19、货币效益与非货币效益评估浅议,《社会科学报》1995年6月8日。 20、澳大利亚建筑业的改革战略,《中国建设报》,1996年2月13日。 21、大力培育我国的咨询市场,《社会科学报》,1996年10月3日。 22、当前内需不足的哲学分析,《社会科学报》,1999年8月5日。 23、“农业产业化”质疑,《社会科学报》,2000年11月2日。 24、发展企业技术联盟 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科技日报》,2000年11月10日。 25、绿色技术的本质及价值,《科技日报》,2001年3月2日。 26、政府决策应寻求群体利益公约数,《社会科学报》,2005年8月11日。 27、发挥学科优势、建设高校企业加速器,《科学时报》,2010年7月5日。 28、科学技术与中国和平崛起,《中国科学报》,2012年7月23日。 29、实现“中国梦”关键在行动,《中国科学报》,2012年8月27日。 30、创新工场是个新生事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