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为阶
攀登知识高峰
以热忱为翼
投身学生工作
以开放心态
拓展国际视野
......
她就是2024年国奖获得者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2301班本科生宋思涵
一盏明灯照书海
“建立时间轴梳理知识脉络、系统总结归纳、整理错题、反思不足、规划路径......”在宋思涵的学习历程中,这样的学习步骤不断循环往复,而这正是她始终保持专业成绩第一的法宝。
刚进入大学时,面对让许多文科生望而生畏的数理课程,宋思涵也犯起了难,“一开始我也很畏难,完全手足无措。”但她没有退缩,主动向学长学姐请教,不断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最终在第一学期的微积分考试中取得了最高分。
深知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她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积极参与“搭子伴学”“笔下生花”“朋辈辅导”等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宝典”:其一,合理规划时间,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不错过任何学习机会;其二,尝试无纸化学习,利用幕布等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和规划表格;其三,提升总结能力,借助框架梳理的方法,定期反思学习情况,列出改进方向,同时也在总结中发现自身优势,增强学习信心。
除了专注于课内学习,宋思涵还积极投身于充满挑战性的学科竞赛。她获得了“大英赛三等奖”“四级口语优秀”的成绩,并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参与 “大创” 赛事和 “挑战杯项目”。荣誉背后,是她不断试错与改进的艰辛历程。回想起大一阶段参与竞赛的经历,她坦言自己常常顾此失彼,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也难以合理分配时间,“在一段时间的试错以后,我发现可以把参与的内容列在一张纸上,搞清楚哪些竞赛是自己感兴趣的、愿意投入精力的,再投入时间四分法中,把任务逐个击破。”
一捧炽热映学途
“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让我深刻领悟到,必须实实在在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公共管理的内涵。”从部员到部长,从班会到校级大会,从校内志愿服务到参与社会实践,宋思涵活跃在院级、校级乃至校外的各类活动中。她对学生组织工作的热忱以及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激情,成为了她大学生活中熠熠生辉的底色。
作为班级团支书,她积极带领班级开展“特色团日”活动,全过程、全身心参与联合团支部的组建、破冰、路演以及最后的答辩环节,“虽然在这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但我始终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协调沟通、组织排练,她最终带领班级成功取得2024年本科生十佳特色团日荣誉称号。
在学院工作期间,她凭借着对文字和实践工作的满腔热爱,活跃于院团委宣传部、社会实践部以及新闻中心采编部。她笔耕不辍,持续创作,用文字生动地讲述学院故事,描绘学院风采。她表示,文稿材料的打磨常常需要精准把握文字逻辑,同时还要满足不同的表达目的,“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并进行有效沟通,这一点至关重要。”谈及在学生工作中的收获,她直言:“这份工作让我能够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感受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
在社会实践活动里,宋思涵始终带着一双善于观察基层生活的眼睛,以及一颗深切共情群众的心。
在湖北省石首市,她深入乡村,亲眼目睹了乡村居民的真实生活,真切体会到基层人民面临的困难。她运用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她的实践成果也凭借扎实的调研与深刻的见解,被湖北日报、中青校园等多家媒体刊登报道。
在江苏省南京市,她与当地基层工作者展开访谈,深入了解基层治理方法、工作流程等内容。这些宝贵的实践经历,让她清晰地认识到,学习公共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学会如何成为一名真正为民服务的领导者与管理者,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路风尘拓天地
“走过田野与山峰,也不要忘记走向世界和未来”,宋思涵始终坚信,国际交流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大一学年,她参与了哈佛大学暑期学分项目。在项目中,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一同深入调研。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地调研紧密结合,聚焦于探讨社区成长如何实现社区韧性。通过这段学习经历,她表示:“我学会了运用跨学科知识去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最终,她的结业成果得到当地媒体的报道。
此外,她还带队参与雪城大学交流项目,在文化碰撞中开拓国际视野。在赴美国雪城大学访学期间,她与世界各地的同龄学子一起学习,探索知识,还与著名学者同堂研讨。访学期间,舒适的住宿环境、高水准的饮食以及细致入微的安排,让她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家的温暖,“公管学院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真切体会到温暖,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国外访学的经历,不仅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接触到更多元化的选择,也让她对自己的专业和人生定位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她深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持续进步,才能站稳脚跟,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明晰自己想要什么,更好地专注自我提升”,宋思涵对自己日后的学习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往日作序,来日为章,她将继续耕耘努力,收获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