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有这样一群青年——
他们用双手传递温暖
用真心点亮希望
将课堂所学的“公管情怀”
化作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
近日,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陈轩、钟晓花
获评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度“义工之星”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个人简介:
陈轩,行政管理2201班,中共预备党员。现为公共管理学院心理中心宣传部部长、校资助助理委员会义工部部员。2024学年义工时长共106小时,参与义工活动16项、服务次数40余次,获评2024年社会公益奖学金、2023至2024学年校义工部年度优秀义工称号。
钟晓花,公共事业管理2301班,现担任公共管理学院资助助理委员会义工部部长。2024至2025年总工时77个,所在实践队获评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校级优秀团队、优秀项目以及“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团队。
问:能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志愿服务理念与经历吗?是什么促使你坚定投身志愿服务?
@陈轩
(右一为陈轩)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一暑假,我们前往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调研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情况。在与当地杰出公益代表、残联工作者的深入交流中,助残康复就业、助贫学子求学、助老乡村关爱的真实故事,展现出超越功利的志愿精神与扎根泥土的服务初心。这份触动,让我更加笃定:以纯粹之心投身志愿,让微光成炬。
@钟晓花
“越是参与志愿活动越有收获,越是学习专业实践越要参与”。我一直相信“爱是一条双向的河流”,志愿服务中双向温暖的体验,让我深悟公共管理专业的“为公之心”不仅在课堂,更在服务社会的行动中。专业精神与志愿实践的共鸣,这双向滋养,是我投身志愿服务的源动力。
问:你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特长技能融入义工服务?将理论化为实践的过程,是否让你对某些现实需要与实际问题产生了新的思考?
@陈轩
我尝试将专业的公共服务意识与组织管理能力融入义工服务。在珞雄路地铁站义工活动中担任组长时,通过推动小组沟通反馈、开展工作巡查与站岗体验,促进义工工作高效运转。实践发现,部分义工活动因缺乏长效反馈机制和管理体系易流于形式。未来需推动义工活动优化,构建双向互动的公益生态。
@钟晓花
管理学方法论让我具备系统化组织能力。策划义工活动时,我能够运用项目管理的流程规划与资源调配技巧,通过制定详细方案、明确分工节点保障活动有序开展。在实践中,我发现残障人士手工活动中暴露出社会关注度不足、资源对接不畅等服务困境。这让我思考:将公管学科的政策倡导与社区治理理论融入实践,通过搭建多方合作平台、设计可持续项目吸引社会力量,或能构建更完善的特殊群体关爱体系,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与志愿服务效能双升。
问:上百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凝聚了你组织、策划、推进多场志愿活动的工作经历,可否简单介绍其中遇到的挑战及最后的解决方法?这对你的个人成长有何意义?
@陈轩
(右一为陈轩)
在校外义工活动中,我曾由于个人准备不充分,对环境了解不充分,无法为他人提供有效的引导与帮助。为此,我开始在活动前做好知识储备,与工作人员沟通熟悉场景内容,并增强应变能力以应对意外情况。这段经历让我领悟:义工活动不仅是劳动付出,更需持续学习技能、提升能力、全面准备,这样才能高效助人、做出精彩。
@钟晓花
(左二为钟晓花)
组织策划志愿服务活动时,我曾遇到人员协调难题。为此,我借鉴团队管理方法,提前按成员特长分工,通过群内发布注意事项完成活动前培训交流,有效提升了团队凝聚力与专业性。在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理性、高效的思维模式,统筹规划、沟通协调与应变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未来参与公共治理工作奠定基础。
问:面向当前越来越新颖多样的技术手段与社会形态,你计划如何践行未来的志愿服务之路,并带动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建设美好社会?
@陈轩
未来,我希望借助网络技术拓展义工服务边界,通过蓝信封通信、爱心捐赠、云支教等线上形式传递爱心,同时扩大活动宣传以带动更多人参与。此外,我将结合自身经历与专业知识,持续策划并推动义工活动优化,构建更完备的管理运转体系,让善意更高效地触达每个角落。
@钟晓花
在技术应用上,我将充分借助社交媒体与线上工具拓展志愿影响力,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含活动照片、暖心故事的推文吸引关注,在视频平台以短视频形式用年轻化表达传播志愿理念;在志愿活动设计上,结合大学生课余时间与专业特性,打造常态化、长效化服务模式,如延伸传统支教活动,搭建“大学生—支教学生”的笔友对接平台,以书信往来实现跨地域的生活分享与成长互助。
他们说,志愿服务不是单向付出
而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
用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
期待更多公管学子以爱为帆、以行致远
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征程中
绽放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