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ENGLISH
  • 研究机构
  • 学生
  • 教职工
  • 考生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组织结构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教育团队
    • 行政管理系
    • 城市管理系
    • 土地管理系
    • 博士后
    • 行政人员
    • 诚聘英才
  • 招生教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公共管理硕士(MPA)
    • 咨询培训
  • 学术研究
    • 研究机构
    • 学术要闻
    • 学术动态
    • 科研通知
    • 研究项目
    • 重要研究成果
    • 讲座信息
  • 对外交流
    • 外事新闻
    • 外事通知
    • 交流项目
    • 申请指南
  • 党群行政
    • 党政要闻
    • 党政通知
    • 学院工会
    • 工作流程
    • 学院简报
    • 媒体看学院
    • 学院文件
    • 师生权益反映渠道
  • 风晓学工
    • 组织架构
    • 学工要闻
    • 工作制度
    • 学生组织
    • 学子风采
    • 风晓通知
    • 公示平台
  •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项目申报
    • 资料下载
  • 廿年院庆
    • 二十周年
    • 院友之家

风晓学工

  • 组织架构
  • 学工要闻
  • 工作制度
    • 本科生工作
    • 研究生工作
    • 党建工作
    • 团学工作
  • 学生组织
  • 学子风采
    • 本科生新闻
    • 研究生新闻
    • 党建新闻
    • 团学新闻
  • 风晓通知
    • 本科生通知
    • 研究生通知
    • 党建通知
    • 团学通知
  • 公示平台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党建
    • 团学

本科生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晓学工 > 学子风采 > 本科生新闻 > 正文

青春榜样 | 温暖有光:听2024年度“义工之星”分享爱与成长的故事

作者:  来源:  时间:2025-05-26 10:45:55  点击:次

在校园里,有这样一群青年——

他们用双手传递温暖

用真心点亮希望

将课堂所学的“公管情怀”

化作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

近日,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陈轩、钟晓花

获评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度“义工之星”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个人简介:

247B5

陈轩,行政管理2201班,中共预备党员。现为公共管理学院心理中心宣传部部长、校资助助理委员会义工部部员。2024学年义工时长共106小时,参与义工活动16项、服务次数40余次,获评2024年社会公益奖学金、2023至2024学年校义工部年度优秀义工称号。

70B81

钟晓花,公共事业管理2301班,现担任公共管理学院资助助理委员会义工部部长。2024至2025年总工时77个,所在实践队获评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校级优秀团队、优秀项目以及“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团队。

问:能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志愿服务理念与经历吗?是什么促使你坚定投身志愿服务?

@陈轩

171B2

(右一为陈轩)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一暑假,我们前往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调研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情况。在与当地杰出公益代表、残联工作者的深入交流中,助残康复就业、助贫学子求学、助老乡村关爱的真实故事,展现出超越功利的志愿精神与扎根泥土的服务初心。这份触动,让我更加笃定:以纯粹之心投身志愿,让微光成炬。

@钟晓花

80992

“越是参与志愿活动越有收获,越是学习专业实践越要参与”。我一直相信“爱是一条双向的河流”,志愿服务中双向温暖的体验,让我深悟公共管理专业的“为公之心”不仅在课堂,更在服务社会的行动中。专业精神与志愿实践的共鸣,这双向滋养,是我投身志愿服务的源动力。

问:你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特长技能融入义工服务?将理论化为实践的过程,是否让你对某些现实需要与实际问题产生了新的思考?

@陈轩

我尝试将专业的公共服务意识与组织管理能力融入义工服务。在珞雄路地铁站义工活动中担任组长时,通过推动小组沟通反馈、开展工作巡查与站岗体验,促进义工工作高效运转。实践发现,部分义工活动因缺乏长效反馈机制和管理体系易流于形式。未来需推动义工活动优化,构建双向互动的公益生态。

@钟晓花

管理学方法论让我具备系统化组织能力。策划义工活动时,我能够运用项目管理的流程规划与资源调配技巧,通过制定详细方案、明确分工节点保障活动有序开展。在实践中,我发现残障人士手工活动中暴露出社会关注度不足、资源对接不畅等服务困境。这让我思考:将公管学科的政策倡导与社区治理理论融入实践,通过搭建多方合作平台、设计可持续项目吸引社会力量,或能构建更完善的特殊群体关爱体系,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与志愿服务效能双升。

问:上百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凝聚了你组织、策划、推进多场志愿活动的工作经历,可否简单介绍其中遇到的挑战及最后的解决方法?这对你的个人成长有何意义?

@陈轩

2CAF0

(右一为陈轩)

在校外义工活动中,我曾由于个人准备不充分,对环境了解不充分,无法为他人提供有效的引导与帮助。为此,我开始在活动前做好知识储备,与工作人员沟通熟悉场景内容,并增强应变能力以应对意外情况。这段经历让我领悟:义工活动不仅是劳动付出,更需持续学习技能、提升能力、全面准备,这样才能高效助人、做出精彩。

@钟晓花

2C876

(左二为钟晓花)

组织策划志愿服务活动时,我曾遇到人员协调难题。为此,我借鉴团队管理方法,提前按成员特长分工,通过群内发布注意事项完成活动前培训交流,有效提升了团队凝聚力与专业性。在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理性、高效的思维模式,统筹规划、沟通协调与应变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未来参与公共治理工作奠定基础。

问:面向当前越来越新颖多样的技术手段与社会形态,你计划如何践行未来的志愿服务之路,并带动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建设美好社会?

@陈轩

未来,我希望借助网络技术拓展义工服务边界,通过蓝信封通信、爱心捐赠、云支教等线上形式传递爱心,同时扩大活动宣传以带动更多人参与。此外,我将结合自身经历与专业知识,持续策划并推动义工活动优化,构建更完备的管理运转体系,让善意更高效地触达每个角落。

@钟晓花

在技术应用上,我将充分借助社交媒体与线上工具拓展志愿影响力,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含活动照片、暖心故事的推文吸引关注,在视频平台以短视频形式用年轻化表达传播志愿理念;在志愿活动设计上,结合大学生课余时间与专业特性,打造常态化、长效化服务模式,如延伸传统支教活动,搭建“大学生—支教学生”的笔友对接平台,以书信往来实现跨地域的生活分享与成长互助。

他们说,志愿服务不是单向付出

而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

用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

期待更多公管学子以爱为帆、以行致远

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征程中

绽放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光与热

Copyright©2008-2017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公共管理学院 邮编:430074

联系邮箱:hujie@hust.edu.cn

院办:027-87543047 MPA:027-87556744 

=====学院研究机构=====
  • 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 国土资源与不动产研究中心
  • 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
  • 东盟研究中心
  • 电子政务研究中心
  • 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 社会组织评估研究中心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
=====常用网站链接=====
  • 中国天气网
  •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 中国政府网
  • 湖北决策咨询网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公管院校链接=====
  • SIPAatCU
  • ASU'sDecisionTheater
  • MaxwellatSYR
  • HKSatHarvard
  •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