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ENGLISH
  • 研究机构
  • 学生
  • 教职工
  • 考生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组织结构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教育团队
    • 行政管理系
    • 城市管理系
    • 土地管理系
    • 博士后
    • 行政人员
    • 诚聘英才
  • 招生教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公共管理硕士(MPA)
    • 咨询培训
  • 学术研究
    • 研究机构
    • 学术要闻
    • 学术动态
    • 科研通知
    • 研究项目
    • 重要研究成果
    • 讲座信息
  • 对外交流
    • 外事新闻
    • 外事通知
    • 交流项目
    • 申请指南
  • 党群行政
    • 党政要闻
    • 党政通知
    • 学院工会
    • 工作流程
    • 学院简报
    • 媒体看学院
    • 学院文件
    • 师生权益反映渠道
  • 风晓学工
    • 组织架构
    • 学工要闻
    • 工作制度
    • 学生组织
    • 学子风采
    • 风晓通知
    • 公示平台
  • 资源中心
    • 专题专栏
    • 项目申报
    • 资料下载
  • 廿年院庆
    • 二十周年
    • 院友之家

风晓学工

  • 组织架构
  • 学工要闻
  • 工作制度
    • 本科生工作
    • 研究生工作
    • 党建工作
    • 团学工作
  • 学生组织
  • 学子风采
    • 本科生新闻
    • 研究生新闻
    • 党建新闻
    • 团学新闻
  • 风晓通知
    • 本科生通知
    • 研究生通知
    • 党建通知
    • 团学通知
  • 公示平台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党建
    • 团学

研究生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晓学工 > 学子风采 > 研究生新闻 > 正文

青春榜样 | 李思齐:总是播种,常常期待,有时收获

作者:郑莹莹  来源:  时间:2025-01-11 23:31:54  点击:次

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借用古希腊寓言将学者划分为狐狸型与刺猬型,前者博学而广泛,涉猎众多领域,思维灵活多变;后者则专注于一隅,深挖细究,见解深刻而透彻。

本科时初读这一论述,李思齐既向往狐狸型学者的广博视野与灵活思维,又希望拥有刺猬型学者的深刻洞察与坚定信念,于是她暗下决心:要在这两者之间探寻到平衡点,以至于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2篇论文发表于学界顶刊,4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级课题,前往海南自贸港、贵州和内蒙古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她就是公共管理学院电子政务专业博士研究生李思齐。

狐狸之智:广泛涉猎探学术

19DEB

本科阶段,李思齐以政治学与行政学为起点,广泛吸收基础理论,培养多元视角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她不仅扎实学习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国家治理机制及公共政策制定等知识,更在实践中寻找理论的支撑点,主动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推拉理论视角下公众电子支付转移行为的动力机制”的负责人,科研的种子也就此埋下。

谈到在硕士期间选择土地资源管理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原因时,李思齐说这一转变并非偶然,“我曾参与一项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调研项目,亲身深入田间地头,亲眼见证土地政策在基层生根发芽”。正是这次深入基层一线的实践经历,让她深刻洞察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更加着眼于微观视角,聚焦于具体政策从规划蓝图落地生根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她发现在土地使用的资源分配与精细规划的关键领域,亟需更为扎实且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让政策落地生根,让土地释放最大潜能。她跟随硕导参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电子政务一体化设计的科研项目,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她对“自然资源部门公务员的土地信息系统使用”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便尝试将后续研究方向锚定于土地资源管理与数字公共治理的交叉领域。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刚开始接触学术科研论文写作时,从最初的模型设计到论文框架的初步搭建,从写作语言的锤炼到逻辑脉络的梳理,每一个环节都面对着诸多未知与挑战。李思齐秉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信念,仔细研读顶级期刊论文,仔细揣摩其中的行文风格、逻辑架构和表达方式,通过不断地模仿与积累,在字里行间沉淀下自己独特的学术语言风格。她在《Land Use Policy》SSCI Q1区上发表的论文《自然资源部门的公务员对土地信息系统使用的转移意愿研究》,不仅见证了她从科研新手到深耕探索的蜕变,更激励了她不断拓展科研训练的深度与广度。

刺猬之韧:深耕细作铸成果

1237A

迈入博士阶段,李思齐捕捉到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深知其已成为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公众参与、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工具。于是她决定再次“跨界”,将政治学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知识融合于电子政务的研究之中。

一次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经历,让李思齐陷入沉思,“相对于政务机器人,市民们还是更愿意在人工窗口排队办事,为什么政务服务机器人会落入无人问津的境况呢?”在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后,她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公共服务机器人与用户转换意愿》论文的写作,深入剖析了政务机器人在设计、功能、交互体验等多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民众的实际需求与心理预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旨在提升政务机器人的实用性与易用性,使其真正成为便民惠民的得力工具。

“实际上,写出文章只是第一步,后续投稿更是挑战重重”,李思齐回忆起自己反复修改论文的漫漫长路,总结了自己的投稿心得,“在我向GIQ投递这篇文章的时候,审稿人给了我‘大修’(major revision)的意见,提出了很多需要重大修改且不好改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对着审稿人提出的建议,一条一条对应修改,认真写回复信,让审稿人看到你的用心;同时,当碰到实在不好改的情况时,一定要多和导师沟通。”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关于“公共服务机器人与用户转换意愿”的论文最终被发表在SSCI Q1区期刊《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上。同时,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数字政府与亲清政商关系的影响机制和构建路径研究”“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课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漫漫的科研求索之路上,她用扎实的科研成果描绘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走过的每一步都作数”,李思齐的学术之旅不仅局限于书斋之中,更在于实践调研与学术交流的广阔天地。她研究“人工智能政府聊天机器人是否能降低企业纳税合规成本”的论文被“2024年国际数字政府研究年度会议”接收,在与国内外学者的思维碰撞中不断进步。同时,为深入了解各地数字政府与营商环境的情况,她实地考察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武汉市江汉区政务服务中心、贵州省数字工商联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用一份份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商关系优化、惠企服务创新贡献智慧力量,也为自身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灵感。谈到自己的科研之路,李思齐说,“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回忆起一路上的困难和坎坷,她常常这样鼓励自己,“总是播种,常常期待,有时收获”。

1C351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以坚定的初心和不懈的努力探索学科交叉的无限可能,李思齐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投身于数字政府研究,为推动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Copyright©2008-2017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公共管理学院 邮编:430074

联系邮箱:hujie@hust.edu.cn

院办:027-87543047 MPA:027-87556744 

=====学院研究机构=====
  • 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 国土资源与不动产研究中心
  • 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
  • 东盟研究中心
  • 电子政务研究中心
  • 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 社会组织评估研究中心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
=====常用网站链接=====
  • 中国天气网
  •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 中国政府网
  • 湖北决策咨询网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公管院校链接=====
  • SIPAatCU
  • ASU'sDecisionTheater
  • MaxwellatSYR
  • HKSatHarvard
  •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