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张宗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25届硕士毕业生,被某中央机关录用。在校期间,他以赤诚之心、勤学之心、奋进之心深耕理论学习、投身基层实践,参与3项省部级课题,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累计志愿服务108小时,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以行动诠释了“天下为公,管以善治”的担当。
典型事迹
“身为华科大研究生学子,我们站立在时代潮头,更应牢记嘱托,以赤诚之心、勤学之心、奋进之心走好青春之路,绽放青春力量。”在这篇刊发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公众号上的《用心走好青春之路》一文里,张宗一如是写到。三年研究生求学之路上,他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赤诚之心:厚植红色基因 铸牢信仰之基
“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初入华科大校园,张宗一便决心为自己的青春描绘最鲜亮的底色——红色。
“华科大有深厚的红色基因,研究生青马班恰是一个深化党的理论学习、全方位提升个人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的优质平台,于是我便积极报名且有幸加入了其中。”一年的学习与锻炼中,他经历了深刻的“学思践悟”蜕变。其中,赴湖南韶山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令他记忆犹新:在毛泽东铜像广场缅怀伟人,参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刘少奇故居和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党史陈列馆,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围绕实践与专题学习内容开展专题研讨……短短两天一夜,他沉浸式感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在追寻伟人足迹中汲取澎湃力量,深刻体会青马学子身上所肩负的时代重任。
在研究生青马班期间,张宗一坚持阅读党史书籍,积极参与各项研学实践,将理论学习与思想感悟紧密结合。他认真撰写了12篇学习报告,其中2篇在校级刊物和公众号发表,获评“青马学校实习实践先进个人”。
谈及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他坚定地认为:“当代青年应以赤诚之心厚植爱国情怀,以勤学之心练就过硬本领,以奋进之心投身火热实践。”
勤学之心:深耕理论沃土 锤炼过硬本领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张宗一深知,唯有勤学不辍,方能肩负重任。
研究生三年,“每天伴着路灯和月光回到寝室”成为他勤勉学习的日常写照。他深度参与了3项省部级课题、1项湖北省公安厅委托课题、1项市级立项课题,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1篇文章,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
他对社会热点和理论前沿保持着敏锐洞察力。在写作有关数字治理主题的咨政报告时,面对完全陌生的AI大模型领域,他没有退缩,而是与同门高效分工合作,从基础概念研究入手,广泛搜集资料,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形成了初稿。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秉承“好文章需千锤百炼”的信念,12次易稿,最终这份凝聚心血的报告被省委重要部门采用。
他坚持学融于常,善于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思考与实践。导师高屋建瓴的指导是他学术道路上的明灯,帮助他精准把握选题方向、洞察内在机理、提升行文水平。这种深耕与积累,最终结出了丰硕成果:2024年6月,他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了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总目标》的文章。谈及写作初心,他毫不犹豫——文以载道。他说,作为一名公管学子,想群众和国家之所想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与责任使命是创作的源泉,要身体力行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古训。
奋进之心:投身火热实践 根植基层沃土
“要实现从‘学术研究者’到‘人民公仆’的转身,是把‘公心’刻进血脉的过程。”张宗一的实践锻炼足迹,印证了这句话。
他积极践行公共精神,在志愿服务、学生工作和实习实践中躬身力行。南一舍回迁、研究生代表大会、开学典礼都有他服务同学的身影;校博士生工作委员会、校研会、院研会、院党建工作中心都留下了他历练的脚印;“喻竹计划”、专业调研都是他走过的路。4段学生工作经历,策划参与校级学生活动10余次,投身大型社会实践调研3次……在不断探索成长中,他深刻体会到“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实践、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最贴近泥土的感悟来自于他在老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实践。面对乡亲们关于水卡充值、田地补贴、户口迁移等事无巨细的询问,他耐心解释,细心记录,积极协调。乡亲们对“过日子”的精打细算,让他深刻认识到“群众之事无小事”,基层治理的真谛在于以“小”成“大”,“小”中见“大”,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走进基层,我才真切意识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公共管理这一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努力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为善政良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毕业之际,张宗一即将奔赴祖国需要他的地方。他一如既往务实表态:“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青年应扎根基层,做“欣欣向荣的生机之草”“百折不挠的坚韧之草”“齐心戮力的蓬勃之草”,以“千山飞越云追月”的气势,奔赴“日新月异破桎梏”的新时代!
毕业生寄语
求学之路就像多维拼图,单块碎片再闪耀也需要完整构图。专注于把每个当下拼成理想的形状,其实就是在书写属于自己的“通关剧本”。